第26部分(3 / 4)

ne而來的,意思就是機器。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霍布士或牛頓都不認為機械論的世界觀與他們對上帝的信仰有何牴觸。但十八、十九世紀的唯物主義者則不然。十八世紀的法國物理學家兼哲學家拉美特利(LaMettrie)寫了一本名為《人這部機器》(L’hommemachine)的書,他認為,就像人腿有肌肉可以行走一般,人腦也有‘肌肉’可以用來思考。後來,法國的數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也表達了極端機械論的觀點。他的想法是:如果某些神祗在某個時刻能知道所有物質分子的位置,則‘沒有任何事情是他們所不知道的,同時他們也能夠看到所有過去及未來的事情’。他認為所有事情都命中註定。一件事情會不會發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數。這個觀點被稱為決定論’。”

“這麼說,他們認為世間沒有所謂自由意志這回事囉?”

“是的。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機械過程的產物,包括我們的思想與夢境在內。十九世紀德國的唯物主義者宣稱,思想與腦袋的關係就像尿液與腎臟、膽汁與肝的關係。”

“可是尿液和膽汁都是物質,但思想卻不是。”

“你說到重點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次,一位俄羅斯太空人與一位腦外科醫生討論宗教方面的問題。腦外科醫生是個基督徒,那位太空人不是。太空人說:‘我到過太空許多次,但卻從來沒有見過上帝或天使。’腦外科醫生答道:‘我開過很多聰明的腦袋,也沒有看過一個思想呀!”’“可是這並不代表思想並不存在。”

“沒錯。它強調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思想並不是可以被開刀或被分解成較小單位的東西。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滿腦子幻想;你很難開刀將它去除。我們可以說,它生長的部位太深人了,無法動手術。十七世紀一位重要的哲學家萊布尼茲指出:物質與精神不同的地方在於物質可以不斷被分割成更小的單位,但靈魂卻連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是呀!要用什麼樣的手術刀才能分割靈魂呢?”

艾伯特只是搖頭。過了一會,他向下指著他們兩人中間的桌子說:“十七世紀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笛卡爾和史賓諾莎也曾絞盡腦汁思考靈魂與肉體的關係,我們會更詳細地討論他們的思想。”

“好吧,不過如果我們到七點鐘還沒結束的話,我就得借你的電話用一用。”

笛卡爾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礫……

艾伯特站起身來,脫下紅色披風,擱在椅子上,然後再度坐在沙發的一角。

“笛卡爾誕生於一五九六年,一生中曾住過幾個歐洲國家。他在年輕時就已經有強烈的慾望要洞悉人與宇宙的本質。但在研習哲學之後,他逐漸體認到自己的無知。”

“就像蘇格拉底一樣?”

“是的,或多或少。他像蘇格拉底一樣,相信唯有透過理性才能獲得確實的知識。他認為我們不能完全相信古籍的記載,也不能完全信任感官的知覺。”

“柏拉圖也這麼想。他相信確實的知識只能經由理性獲得。”

“沒錯。蘇格拉底、柏拉圖、聖奧古斯丁與笛卡爾在這方面可說是一脈相傳。他們都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相信理性星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經過廣泛研究後,笛卡爾得到了一個結論:中世紀以來的各哲學並不一定可靠。這和蘇格拉底不全然相信他在雅典廣場所聽到的各家觀點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蘇菲,你能告訴我嗎?”

那就開始創立自己的哲學呀!現代的哲學之父“對!笛卡爾於是決定到歐洲各地遊歷,就像當年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雅典與人談話一樣。笛卡爾說,今後他將專心致力尋求前所未有的智慧,包括自己內心的智慧與‘世界這本大書’中的智慧。因此他便從軍打仗,也因此有機會客居中歐各地。後來,他在巴黎住了幾年,並在一六二九年時前往荷蘭,在那兒住了將近二十年,撰寫哲學書籍。一六四九年時他應克麗思蒂娜皇后的邀請前往瑞典。然而他在這個他所謂的‘熊、冰雪與岩石的土地’上罹患了肺炎,終於在一六五O年的冬天與世長辭。”

“這麼說他去世時只有五十四歲。”

“是的,但他死後對哲學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所以說,稱笛卡爾為現代哲學之父是一點也不為過。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發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價值。在歷經這樣一個令人興奮的年代之後,人們開始覺得有必要將現代的思想整理成一套哲學體系。而第一個創立一套重要的哲學體系的人正是笛卡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