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這1 000萬元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誘惑。雖然對方的要求跟我們的商務體系有很大差距,但還是捨不得一口回絕。於是,我把調研小組的人找來,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們也很矛盾,因為眼下明擺著新的賽季會有大虧損,他們也有很大的精神壓力。如果再拒絕這1 000萬元的贊助,反對改革方案的人會因此而更加不滿。

我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如果恢復聯賽冠名,對建立CBA賽事品牌將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對中國籃協的誠信也是一個災難。而且既然建立了新的商務體系,就不能出爾反爾。於是,我對埃弗瑞說這個錢我不能要。而他一直在勸我改變主意,說盡管沒達到你們的預期,但這也不是一筆小錢呢,還能給聯賽辦很多事情。

我的回答是,如果這錢我拿了,明年還怎麼招商?贊助商往往就是這樣拖到最後壓價讓你就範,如果這次我就範,以後永遠也擺脫不了這種困境,永遠都得這樣受制於人。

李元偉在CBA聯賽商務推介會上講話(2)

拒絕這樣的“誘惑”,其實我的思想鬥爭也很激烈,壓力也非常大, 因為上個賽季已經賠了1 000多萬元,新的賽季眼看著又要賠1 000多萬元;當時外教也聘了,這錢都要從這裡出。但要了這個錢,就等於突破了自己的底線,以後就沒法按計劃做了。所以最後我只能橫下一條心,說“不”!

2002~2003賽季的賽場上曾出現過腳氣水廣告,成為一大笑柄。以至於後來跟贊助商談合作時,人家都要問會不會還有腳氣水這樣的廣告為伍。這件事使我意識到大多數贊助商對自己品牌形象的要求是很高的,說明中國的市場經濟正在走向成熟。我們要打造精品的CBA聯賽,就必須大家一起堅守原則,否則你的品牌價值就永遠不會被公眾和商家認可。

那是艱難的一年,一邊是大量需要用錢的改革,一邊是各種一不小心就會陷進去的誘惑。比如有個做營養品的,說他們的產品有增高的功效,合作的條件是每年給我們20萬元。我覺得這個產品本身就不靠譜,於是決定給停掉了。

忙活了將近半年,面對這個結果,雖然使老朋友埃弗瑞感到非常沮喪,但他最終還是對我們的決定表示尊重。他也認為只有這樣,CBA聯賽才能有希望。

不為一城一池所動,信守承諾,遵守規則,才能在市場中游刃有餘,最終取得全域性的勝利。這是我在改革初期的最大思想收穫。

攜手安踏共同成長

2004~2005賽季的招商計劃中,有一個鞋類和服裝類合作伙伴的贊助類別。和以往的商務計劃相比,這是當時調研小組的一個創新,也是一件頗具風險的事情。

以前,鞋類和服裝類的贊助商是屬於供應商級別的。除了CBA聯賽開創的頭兩年由耐克統一向各個俱樂部球隊提供裝備,後來一直是各俱樂部自行尋找裝備贊助商。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對有實力的球隊,如八一、廣東、江蘇、遼寧等隊,供應商紛紛開出優惠條件,搶著簽約,而後幾名的球隊則無人問津,使他們十分難堪,有時拖到最後需要籃協出面幫忙解決運動裝備問題。這不僅給這些球隊低人一等的感覺,而且也不利於形成聯賽大家庭的氛圍。

1999年,曾經有10傢俱樂部想聯合在一起共同尋求裝備贊助,但這一舉動損害了耐克公司的利益。於是,耐克給八一、北京兩傢俱樂部開出了更加誘人的條件,導致這兩傢俱樂部單方面退出聯合行動,使俱樂部聯合尋求裝備贊助的計劃流產。這件事也許在CBA的歷程中只是一個小插曲,但各方的表現卻是耐人尋味的。

在與各體育用品廠商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審時度勢,知己知彼。調研組正是在分析了當時國內的體育用品市場情況後,提出了設定一個鞋類和服裝類合作伙伴贊助類別的方案,由一家贊助商統一向14個聯賽參賽隊伍提供所有裝備。當時我們是希望耐克、阿迪達斯或者李寧公司能夠進入。

我記得,招商會之後,耐克公司的一位高階主管曾經告訴我,他認為不可能有裝備企業願意做這樣的贊助。他還坦白地表示,儘管耐克、阿迪達斯和李寧公司是競爭對手,但他們私下還是有資訊溝通的。他認為沒人會做這件事,籃協的想法肯定會泡湯。

為了爭取這些大的品牌公司加入,劉玉民曾帶著調研組的人拜訪李寧公司位於北京新世界的總部,還專程趕赴上海找到阿迪達斯總部,宣講我們新賽季的計劃和構想,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援。但結果正如李彤所言,他們均無意參與,認為投入很大,效果也未必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