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反感,因為那時中國只是遭遇了鴉片戰爭的失敗,又沒有被佔領領土。從朝廷到一半的讀書人還是認為英國是個很落後的國家,你把別人的槍炮介紹得那麼厲害,你是滅我華夏的威風,是亂我中華,有賣國的嫌疑。所以這本書出來以後,林則徐和魏源都受到了排擠。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我覺得他的偉大就是能夠看到這一點,哪怕只介紹了一點提出我們要學習外國的船堅炮利都很不容易。
在當時受到了排擠,這本書馬上就傳到日本去了,我們現在知道日本對外國的學習是如飢似渴,尤其從前他一直以中國為師,中國有一本新書,他們就要弄過去。這本書傳到日本之後,透過書他們發現了還有比中國更厲害更發達的一種文明、一種國家。日本的讀書人在幾年之內把《海國圖志》翻刻了二十幾版,這本書在中國受到抵制,卻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對日本的明治維新起到了很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
這點想想也是歷史的一個悲劇,林則徐、魏源本來想借這本書來啟蒙中國人,結果在自己國家卻遭受了冷遇,卻啟發了日本人。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後又不斷的侵略中國。
我覺得這個悲劇很大程度上跟中國從上到下不接受林則徐的觀念有關。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還有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可惜這時的中國是被滿洲貴族掌握。滿族入關後,和被統治的漢族在人口上不成比例,所以他們一直很警惕漢族人,漢族人一直沒掌握實權,哪怕有很多部門是滿漢並立,但實際權力都在滿族權貴手中。鴉片戰爭之後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這時的滿族八旗軍、綠營統統不行,沒有戰鬥力,而是漢族的一些官僚地主組織了團練、湘軍、淮軍,才打敗了太平軍。湘軍淮軍開始的時候不屬於國家正規軍,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就逐漸掌握了一部分很大的權力了,地方的權力由他們掌握了。
太平天國造成了清政府政治權力構架的變化,權力開始下移了,移到以曾、左、李為代表的漢族的官僚地主手中。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他們感覺到洋槍洋炮確實厲害,用洋槍隊鎮壓太平軍。當時滿族權貴中很多人都是很愚昧的,只有一個很開明,就是恭親王奕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的開明態度呢?是1856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咸豐皇帝逃走,讓他負責對外的談判,他在談判過程中突然發現英法沒有推翻清朝的意思,他們只是為了通商。奕昕覺得奇怪費了這麼大力氣打來,不是為了當皇帝,只是為了通商。他就意識到自己的敵人是太平天國,可以聯合英法。從清統治者的角度來說,這個轉變是至關重要的,使他們的統治又延長了幾十年。聯合英法的政策在當時雖然受到很多人抵制,但也正因為這個政策,曾、左、李開始聯絡外國人,組建了洋槍隊。這個過程也很曲折,李鴻章一直想把洋槍隊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們認識到了洋槍洋炮的厲害,所以開始了中國現代化的第一步——”洋務運動”。
以這些漢族地主為代表的一批人提出造船造炮,遭到了激烈的反對,認為這個做法是以夷為師,亂了中華,甚至我中華文化就因此而敗壞,就反對造槍炮。但洋務派因為有了大權,就開始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建廠造船,每一次都引起了社會上很大的爭論。比如說談判,與外國人談判需要翻譯人才啊,就建立了同文館,這也遇到很大阻力,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學,認為是很丟人的事。後來李鴻章、奕昕認為中國造船造炮還需要學習數理化的人才,當時叫聲光電化,於是提出同文館也要教學聲光電化,這下引起軒然大波。因為中國傳統觀念中,認為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學習聲光電化的科學技術是形而下的,認為只有讀孔孟之書走科舉才是正途,所以很多人反對,很多人罵同文館。朝廷沒辦法,就招了批窮人的子弟去讀書,給很高的報酬。那時窮人家孩子為了生存就去了同文館。
辦洋務的過程中,他們覺得缺人才,就請了好多外國專家,又覺得還是不夠。於是曾國藩李鴻章就提出要派留學生到外國去學習。當時容閎是很小時候跟一個外國傳教士去了美國,得到了曾國藩的信任,容閎幫曾國藩到美國購買機器,後來提出派留學生。 恭親王就同意了,沒有恭親王的支援,留學生也派不出去。但是沒有人願意出去,本來在同文館學習就很丟人了,還要遠離故鄉到外國去,那就是背離祖國啊,大凡家裡有點錢財的人都不願把小孩送到那兒去。派遣留學生的任務就沒法完成。後來有人說,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居民不是私自出海麼,把名額安排到那,讓地方官必須完成這個任務。於是地方官就挨家挨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