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及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有什麼關係?何況中國失去與外部世界平等對話、良性地吸收異質文化的機會,就是從康熙和乾隆的“盛世”開始的,是他們閉關鎖國種下的禍根。
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緩慢的另一個原因,是農民起義造成的改朝換代。推倒了前一個王朝,換上後一個王朝,一切又照原樣重複一遍,歷史並沒有真的前進。農民起義實際上是傳統社會的自我調節器。正面地看,農民起義對統治集團吸取教訓減輕對農民的剝削程度,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此迴圈的結果,使得傳統社會的生產關係不容易發生改變,新的社會因素不容易誕生。
當然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緩慢還有其它一些綜合因素,比如皇權過重,統治者虛驕、妄自尊大,等等。還有更主要的,是長期只知有中國、不知有世界。等到江河日下、國將不國的時候,總算知道有世界了,還是囿於傳統、放不下架子。
曾紀澤在光緒初年出使英法之前,先寫信給法國使館,提出要求:說他此行帶眷屬,但他的妻子只可以與西國的女賓往來,不能與男賓“通拜”、“通宴”,尤其不能行握手之禮。他說此事與中國“名教攸關”,希望對方能“委屈商酌,立有一定規矩”。林畏廬有一首詩叫《瞌睡漢》,其中說:“華人只爭身份大,鑄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