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2 / 4)

小說:生命的智慧 作者:京文

卸任的臺北市文化局長、很有名的女作家龍應臺,不久前寫了一篇極好的文章,題目叫《紫藤廬和星巴克之間》,她說:

“現代化”是很多開發中國家追求的目標;“全球化”是一個正在急速發生的現實,在這個現實中,已開發國家盤算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開發中國家在趁勢而起的同時暗暗憂慮“自己不見了”的危險。那麼,“國際化”是什麼呢?按照字義,就是使自己變得跟“國際”一樣,可是,誰是“國際”呢?變得跟誰一樣呢?

龍應臺長期住在德國,她為歐洲傳統保護得完好感到震撼。她說她滿以為會到處看見人的“現代”成就的驕傲展現,但是不斷撞見的,卻是貼近泥土的默不作聲的“傳統”。

現代化和傳統的重建,都不應該是表面文章,而需要紮紮實實地做,需要非凡的創造力,需要用文化搭建和傳統銜接的橋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實際上並行一個恢復記憶、連線傳統、重建傳統的過程。不能說我們在這一方面沒有成績,但由於長期與傳統文化脫節,似乎一時還不能完全找到與傳統銜接的最佳途徑。“病篤亂投醫”、“事急亂穿衣”的現象,每每有之。人們看到的,大都是比較淺層的模仿或沒來由的懷舊,而缺乏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層底蘊。何況一些影視作品不著邊際的“戲說”,尤其“清宮戲”的泛亂,還把剛剛開始的重建傳統的努力,弄得不明所以以至失去準繩。

文化傳統的更新與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脈的溝通,如同給心臟病患者做搭橋手術,那是要慎之又慎的。總之“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傳統就活在我們中間了,我們每個人既是現代的又是傳統的,它的優秀者必成為涵蘊傳統味道的現代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10)

至於文化傳統的重建,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具體實施、採用一些什麼樣的辦法。當然可以列出一些可以著手的方面,例如中小學課程的內容設定、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文字的經典閱讀、文化典範的保護和開放,禮儀文化的訓練和薰陶。

主持人:劉先生穿著中式襯衫,帶給我們一場很好的學術演講,回眸中國歷史,暢談中國文化,講了傳統文化的特徵、價值取向和作為傳統文化背後精神連結的文化傳統,兩者合二為一即中國文化,勾勒出不同“歷史時刻”的歷史呈現、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特色、多元的文化形態以及中國文化包容性的文化特質,還有劉先生自己的學術發明、最新見解,使我們在對歷史和文化的遙遠想象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從中我們當然能夠感到劉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摯愛,也正是由於有這份執著的情感,才會對最後說到的那些社會現象那麼痛心疾首。文化離不開歷史,文化也就是歷史。文化制約歷史,歷史又打造文化。這又可見出歷史細節的分量,劉先生和上次為我們講《中國:被延誤的現代化》的雷頤都舉了李鴻章的例子。李鴻章的“洋務運動”辦得有聲有色,卻因為人為矛盾所產生的內耗處處受制於人,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他個人的歷史悲劇,帶來的竟是整個民族的屈辱歷史。而且,百年前的歷史結果對今天的歷史還在產生著影響。還有,劉先生講到蒼生百姓把自己的幸與不幸寄託在老天是睜著眼還是瞎了眼,這其實就是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青天意識”,以現代眼光來看,“青天意識”就影響到我們現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另外,劉先生也講到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多是功利性的,求佛、劃十字,多是為功利的現實目的,這又影響到文化性格的塑造。最後,劉先生提到我們已經錯過的兩次現代化的機遇都與日本有關,一次是被中日甲午戰爭打斷,二次是被中日戰爭打斷,現我們正處在第三次機遇期,而且,目前中日關係又很複雜微妙,劉先生也提出了疑問:我們還會被日本打斷嗎?

最後,我想代表文學館再次重申,我們的講座決不會流俗,我們會堅持講學術、講文化、講思想,為重建流失的文化傳統做自己的一份努力。前不久,我曾提到一位叫陳延玲的朋友因去加拿大探親向我請假說不能來聽文學館的講座了,感到非常遺憾。她昨天又給我發來了電子郵件,她說:“在這兒我很想念文學館的講座,……我想,文學館的星期天的講座,是文學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影響力之大,可能有些領導人還沒有意識到。若干年之後,就會顯示出它對於中國人的文化修養及素質的提高起到不可估計的作用。應該有個獨立的網頁,每期與讀者見面。……讓文學館的講座不僅有益於北京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