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2 / 4)

小說:生命的智慧 作者:京文

境。《野草》冷竣而深刻的內心剖白是它最顯著的藝術特色。魯迅在1924年9月24日致李秉中信中說:“我自己總覺得我的靈魂裡有毒氣和鬼氣,我極憎惡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想魯迅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矛盾心境下開始寫作《野草》。而且,《野草》要表達的思想之一就是要與“過去的生命”告別,期待著地下執行、奔突的“地火”,升騰起來,“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這是魯迅的風骨,魯迅的精神。我想大家可能更深的感受是孫老師在演講當中,有好幾個地方都提到了怎麼樣提升民族的素養。魯迅怎樣提升民族的精神,提升到一種什麼樣的高度?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裡對魯迅有非常高的評價,首先,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在這個評價的同時,更稱讚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我們要弘揚和繼承魯迅的精神,首先就是要沒有奴顏和媚骨。我們絕不做《過客》裡的那個老翁,而要有那種在困頓中依然倔強挺拔的“過客”的精神。最後讓我們向孫老師的精彩演講表示感謝。(掌聲)

[演講時間:2003年1月26日。]

新武俠文學五十週年回顧(1)

主持人:傅光明(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主講人:孫立川(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學者)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在文學館聽講座。今天我為大家請來的是來自香港的學者孫立川先生。大家歡迎。

孫先生祖籍福建泉州,1976年廈門大學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赴日留學,十年寒窗,1993年,獲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到香港嶺南學院教書,一年後,任職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至今,任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孫先生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典小說、現當代文學、版本目錄學、日本漢學、中日比較文學等。而今天孫先生為我們演講卻不是他的這些規定動作,而是另一個自選專案“武俠”。

凡熟悉中國武俠小說的朋友大都知道,新武俠緣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後來又有臺灣的武俠文學作家古龍入夥,於是將他們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但用新武俠,主要是為了與三四十年代的舊武俠有所區分。回眸遙望,新武俠文學已經走過了50年。而孫先生在做出版人期間,也與梁羽生和金庸兩位大俠,結成了忘年之交。下面我們歡迎孫先生演講《為中國當代文學史開新篇——新武俠文學五十週年回顧》。

新武俠文學,又稱新派武俠文學,這是指發韌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香港,以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這一文學流派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後來有人又將臺灣武俠文學作家古龍也歸入此一派別,俗稱“新武俠三大家”。其實,這個歸納不大準確。梁、金二位比較接近,古龍的風格與前二者基本上不同,但因為他們三人都出現在五、六十年代,古龍其實是受到二位前輩的影響的。只是為了區別於三、四十年代的舊派武俠文學,所以就將之稱作新派武俠。本文所論的則主要是以金、梁為代表的新武俠文學,但也兼及古龍的小說。

去年十一月底,梁羽生先生由移居國澳洲返香港接受嶺南大學頒授的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在大學校方撰寫的《讚辭》中,有這麼一段話:“從1954年初在《新晚報》發表的《龍虎鬥京華》,到1980年在《大公報》連載的《武當一劍》,他一共寫了35部小說,合計160冊。其中《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已躋身武俠經典行列。”同時,《讚辭》中又引用了梁羽生先生的處女作,也是新武俠文學的第一本小說《龍虎鬥京華》開篇時梁先生寫的一首詞《踏莎行》:

弱水萍飄,蓮臺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劍光刀影燭搖紅,禪心未許沾泥絮!

絳草凝珠,曇花隔霧,江湖兒女緣多誤,前塵回首不勝情,龍爭虎鬥京華暮。

五十一年前,連作者也沒有想到,這一首詞就拉開了新武俠文學踏足中國文壇的序幕,這一寫也就讓梁先生寫了三十年,正應了“卅年心事憑誰訴”的詞意,從《龍虎鬥京華》開始,一發而不可收拾,一寫就寫了三十五部作品,洋洋灑灑上千萬言;而金庸在一年多之後繼之而起,也寫作了十五部作品。一時,梁羽生、金庸在海外中國人中聞名遐爾。梁羽生的本名陳文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