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呢?他說這個舊城平方公里,130萬人口,已經是密度很高了,蓋滿了房子,住滿了人。要把差不多六平方公里的中央行政區擺進去,那麼只能是大量的拆遷,國家沒那麼多錢來賠償,而在新城蓋的話,拆遷費就省去了,另外老城的社會結構也留下了。
他特別提出這裡有很多小商業,靠著小門臉、老主顧生活的老百姓拆遷後何以為生?這是勞民傷財啊。另外,他還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能夠平衡發展。什麼叫平衡?就是居住和就業在這個區域內大體保持平衡的狀態。這樣就能避免產生大規模的跨區域交通。把中央行政區擺進老城之後,勢必導致大量人口外遷。外遷後在城外睡覺,在城裡上班,每天進出城這個交通量就不得了。哪一天北京的交通出了大問題,這就是禍根。
我一看,他講得有道理啊。你看東北郊的望京,三十萬人口,就是個中等城市了,居然沒有上班的地方。北郊的回龍觀,三十萬人口,也是個中等城市了,也沒有上班的地方。大家都得跑到市中心區來上班。試問得修多少條高速路、城市鐵路?記得城市鐵路開通的時候,有的報道說老百姓特別高興,趕著乘車,有一個人的鞋給擠掉了。這還被當作一個正面的例子。我說沒把命給擠掉就算不錯了。幾十萬人口要在一個時間段趕那幾班車進城上班,這是一種理想的城市狀況嗎?所以梁思成先生說得很對,你不要都往舊城裡面建,把上班的地方勻一勻多好。就好比把東方廣場擱到望京行不行啊?讓李嘉誠先生也別來故宮邊上“搗亂”,讓望京的老百姓也有地方上班。這樣的話,郊區和市區之間就沒會有那麼多交通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城記:北京舊城改造五十年(3)
中關村要建商務區,幹嗎非要把海淀鎮給拆了呢?你把商務區擺到回龍觀行不行啊?回龍觀的三十萬人口也應該有個就業的機會。這樣,海淀古鎮就留下來了,整個中關村那種經過近一百年孕育出來的文化氣氛也就留下來了。這樣的話,老的也好,新的也好,對交通也好。
梁思成的這些思想很深地打動了我,我也明白了我們北京城為什麼交通堵得那麼要命。從陳希同開始,每個市長、書記都是以修馬路為政績,但這個城市的交通卻越來越擁堵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城市規劃的理念出現了問題,這個理念從哪兒出的問題?就從這兒出的問題。
(大螢幕顯示1950年梁思成、陳佔祥所作中央行政區方案圖)1950年梁思成和陳佔祥提出這麼一個方案。大家看得很清楚,這是故宮,這是三海,這是城牆,這是公主墳和月壇之間的開闊地帶,梁思成和陳佔祥建議在舊城外的這個地方集中安排中央行政區。
這樣安排的好處在哪裡呢?第一為國家少花錢,因在城市外邊建,沒有太大的拆遷量,像今天在舊城內搞建設,拆遷費就佔專案投資的百分之六七十呢。第二,周圍可以配套足夠的住宅區,這些人就沒有必要加入遠距離的交通了,走著路就可以上班了。第三,老城可以留下來,它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
梁思成特別強調中央行政區的建築風格是現代主義的,不是後來的那種大屋頂式建築。後來梁先生為什麼去搞大屋頂了呢?是因為他和陳佔祥的這個方案被否定了,中央行政區的房子全要到故宮邊上建設,他就特別著急,說要把建築的高度給控制住,這樣從景山上看,還是一片綠海。可蘇聯專家又反對他說,你不讓蓋高了,怎麼能證明人民民主國家的成就呢?於是就往高處蓋。梁先生就著急了,因為故宮周圍全被這種方格子大樓圍著怎麼辦?他沒有辦法,就建議把中國式屋頂給扣上去,這樣從景山上一看,這個城市還是中國建築的輪廓。
蓋大屋頂他實際上是很痛苦的,因為他是追求現代主義建築的人。可他的退而求其次,卻引發毛主席的不滿,1955年官方就搞了一次批判,批判了大屋頂式建築。實際上,梁先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是希望新北京的行政中心用現代主義的手法來設計,以表現新中國首都的新氣象,可沒想到這個行政中心卻要被搬到故宮邊兒上來。
他還在行政區以南相當於今天北京西站的位置,規劃了一個商務區。他認為這個城市由這三塊構成市區,即舊城區、行政區、商務區這三塊。他認為城牆留下來很好,好在哪兒呢?各個功能區之間需要一個隔離帶,城牆可以擺花草,大家可以在上面下棋喝茶,這樣老城區和行政區之間就有了這樣一個隔離的空間。
他也強調這個城市要為它的環境容量所限制,這個地方擺滿了,夠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