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作繁榮起來吧。
在臺教育上,因為要日後用人的關係,一般孩童上預備學校的情況相當普遍。島內的日本人唸的預備學校稱之為“小學校”,學費便宜;島上臺灣人唸的學校稱之為“公學校”,學費較貴。
在日治時代,學校的教育雖然嚴格但也紮實,課程除了史地、數理、國語(日文)、漢文(一星期兩節課)外,還包括修身、畫畫、書法、農業、體操。女校另設有家政課。
根據昭和三年的統計,當時島上日人讀的“小學校”共為132所,臺人讀的“公學校”共為155所,而之後臺人想要取得七年制高等學校的就讀資格就非常困難。也因為這個原因,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一些臺人為了補助家用做了軍夫。
黑板上的漢字是“盡忠”,最近看到有人討論著愛祖國前要先看看自己的國籍,我不免想,如果是這樣,那麼對於這些一夕之間莫名其妙喪失了原本國籍的人,對於這些父母說漢語,自己則出生在大正、昭和年代,吃的是“日之丸”便當,唱的是日本國歌“君之代”的孩子,當他們在空中寫下“盡忠”時,心中效忠的物件又該是什麼呢?他們還能愛中國嗎? txt小說上傳分享
故國衣冠與海角七號(6)
這幾天思索答案,隨手再翻閱文獻,發現在昭和十七年曾發生一則旗山事件,起緣是一個溪州國民學校的孩子在作文中無意地寫下了“日本輸”、“中國贏”的字句。
純真的孩子最後被日警當成思想犯嚴加拷問。讀到這段,良久不能自已。
昭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42年,距離清廷割臺已經50年,即使時光流逝了半個世紀,一家人關起門來時,人們心裡的那份希望,還是不自覺地會流露出來吧。
戰爭腳步逐漸靠近
北宸
為了灌輸天皇中心思想,皇民化運動的內容除了廢除寺廟,改拜神社外,還包括:禁止言論*自由、取消漢文教育、禁用漢字漢語、更改姓名運動、更改服飾運動、臺灣人廳堂放置的祖先牌位及神像須撤下,改祀奉日本神祇……
1937年4月底,文教局全面禁止島上學校的漢文教育,唯一由臺灣人發行的《臺灣新民報》於同年6月消失了最後的漢文欄。
廣播頻道全面改為日語節目;一些機關頒佈了說國語(日語)與不說國語的員工薪資相差十圓的規定;若干機關實行若發現說臺語者,不論職位高低皆罰款兩圓的措施,為數不少的公務機構乾脆直接對不擅日語者不予僱用。
如此鋪天蓋地的宣導日語,據統計,在1937年全島能解日語者,不過37%,但到了1942年4月底便躍增至60%左右,到了1943年使用日語的比例升至80%。
一日24小時皆說日語的家庭,經過稽核,准予“國語家庭”的優待,其優惠包括:較多的食物配給、孩童有機會進入裝置師資較好的小學校及中學唸書、公家機關得以優先任用。
1940年公佈的改姓名法,一般臺灣人並不是太熱衷,畢竟姓氏是祖宗所賜,與生俱來,也是標誌家族系統、表明血緣關係的符號。
據資料統計,到1943年底,全臺僅有126211人改姓名,約佔當時人口的2%。
更改姓名運動中,部分人士的改名是緣於在地方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譬如日本當局強令《臺灣新民報》編輯,臺灣民眾黨發起人黃周更改日本姓氏,以為“示範”。黃周最後故意用“吾黃周也”作為他的日本名。
日本人一開始不明究理,予以核准,等到恍然大悟後,氣憤之餘也拿他無可奈何。
而*22歲前的日本名“巖裡政男”,不但是改日本姓(巖裡いわさと),名也改得徹底,這樣的“日姓日名”,在當時的臺灣社會確為少見。
“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是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臺的統治方針,也可以說是完全為了配合日本進入戰時體制所採取的統治手段。
儘管當時臺灣已經被日本統治了42年,並且經過所謂“內臺一致”政策的浸漬,但日本人心中的本島人畢竟和中國人是同宗同種,因此難免擔心臺灣人在日後戰爭中對日本人倒戈相向,袒護中國。
昭和十四年(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破波蘭西部國土,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同年10月的地方長官會議上,臺灣總督府的小林總督明確地指出:“為了達到‘聖戰’的目的,臺灣作為農業、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與帝國南方政策前進基地的使命越來越重,確保島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