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與資源的重要性,無需再贅言。”
然而據內地人(在臺日人)回憶,在當時的臺灣社會,相對於內地人的齊心協力一致捐款,本島人卻複雜地有如“馬賽克”一般。
臺灣人中,既有1906年在臺北出生,爾後到大陸沿海地區組成臺灣義勇軍,以抗日救國、光復臺灣為目標的李友邦將軍;也有為了家庭生計前往戰地支援日軍的“志願者”。而更多數的人無力改變周遭的一切,只能打從心裡感嘆這場戰爭所帶來的不幸。 txt小說上傳分享
故國衣冠與海角七號(7)
隨著戰爭腳步的逼近,燈火管制的黑窗簾以及防毒面具開始販賣,自1938年8月11日起,島上的霓虹燈於晚間9時後全部關閉。
皮革為戰略物資禁止出售,島上全面禁穿皮鞋改穿木屐,在空襲時容易形成標的物的白色衣物改為國防卡其色。
圓山動物園的動物一方面由於糧食不足,一方面當局擔心空襲時較兇猛的動物跑出柵欄造成危害,一律以電流將動物處死,大象則活活被餓死。
英美作品的音樂,不論是古典、民謠,還是爵士,因屬敵國音樂,這樣的唱片全數收回。
由於製造軍艦、飛機的金屬不足,地方開始強力推行“交出手中所有的硬幣”運動,鐵窗架、鐵製郵筒,也全部予以繳回。
因謠傳未婚女性也有可能被徵召作“志願軍”,家裡有未出嫁女兒的父母驚慌失措,著急地替女兒尋找物件。
1938年10月21日,日軍攻佔廣東,由臺灣提供醫療服務是日本佔領廣東的政策之一,前去支援的臺灣護士看到重傷的軍民,驚訝於戰爭的殘酷,也讓當時島上報紙廣播中的“廣東不流血登陸”報道,不揭自破。
1939年12月1日開始,禁止食用白米,以蕃薯、雜糧代替主食;地方紛紛發起節約運動,將一日兩餐,定為生活習慣。
昭和十三年(1938年)2月23日,臺北,新竹遭遇首次空襲。
據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的漢口分部指出,這場空襲是由中國空軍第十四分隊長、美國傭兵文森·史密斯(Vincent Smith)等人與中國及蘇聯計程車兵所負責。
280枚炸彈,讓島上的民眾無比震驚於戰爭腳步的真實降臨。
而戰爭開打以來,日軍飛行隊更增加了從臺灣飛往中國大陸支援轟炸行動的任務。
臺灣在戰爭中,作為“南進”侵略跳板的作用,已不言自明。
走向“八·一五”之路
北宸
日本佔領臺灣之後,便在中學裡規劃了軍事課程,如重機槍射擊課目。
上一篇中曾提過日本人認為臺灣人和中國人是同宗同種,難免擔心臺灣人在戰爭中對日本人倒戈相向,袒護中國。因此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8日)之前,臺灣人並沒有當兵的義務,也不被要求上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為兵源匱乏,這個政策開始改變。1942年(昭和十七年)4月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向臺灣人募兵。
1942年的第一回募兵,共有425921人應徵,錄取1020名,錄取率是四百二十分之一。
1943年的第二回募兵,共有601147人應徵,錄取1008名,錄取率約六百分之一。
1944年的第三回募兵,共有759276人應徵,錄取2497人,錄取率約三百分之一。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自開始實施到1945年廢除為止,總計共募得志願兵約5500人。
1942年6月中途島之役,日軍大敗,戰況對日本轉趨不利,日本乃於1943年又實施了“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第一回有316097人申請,錄取3000人。
“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於1944年7月廢除。至廢除為止,共募得海軍志願兵11000人。
綜合陸、海軍募兵制的實施結果,總共約有16500名臺灣青年加入日本軍隊作戰。
那麼臺灣的“志願兵”是否真是心甘情願地投入戰爭中?
這個答案事實上是很多研究這段歷史者想要知道的,當初的“志願兵”,有一些依然在世,現在也可以找到不少相關的研究報告與在臺日兵的察訪。
故國衣冠與海角七號(8)
將各方面找到的資料整理如下:
(1)臺灣的“志願兵”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