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伯昭明明也在東線戰場,重玄勝竟然只說鮑仲清,不說鮑伯昭,難道在這胖子的心中,鮑仲清是更優秀的那一個?
但這點疑惑,也不很重要。
他不關心鮑仲清,也不關心鮑伯昭。
只問道:“所以我們現在去哪裡?”
重玄勝笑眯眯的:“去重玄遵之後會去的地方。”
十四默默地跟在身後疾行,雖著重甲、提重劍、身在軍伍中,但莫名地腳步就輕快起來。
她真喜歡胖勝這胸有成竹的樣子!
……
……
卻說,整個臨武府,自北向南,局勢一步一步的糜爛。
夏國守軍展現了極其頑強的抵抗意志,但齊軍兵鋒更為堅決。
三十萬東域諸國聯軍,在朝議大夫謝淮安的指揮下,分擊各處,使得臨武府處處烽火,諸城自顧不暇。
在如漿糊般的混沌局勢裡,重玄遵所領先鋒營,無疑獨樹一幟。
一襲白衣以身橫渡,太陽神宮輝耀戰場。整個東線戰局裡,他第一個先登敵城,成了臨安府北部首個擊破大城的將領。
第二個擊破敵城的,則是來自弋國的神臨境大將閻頗,時間是足足三個時辰之後。
鮑伯昭破敵城,則在五個時辰之後。
其餘人等,更不必說。
首破敵城之後,重玄遵並沒有忙著擴大戰果,更談不上慶功,而是帶著所部士卒,徑自離開了戰場,極速向臨武府後方穿插。
因為他已經察覺到,在臨武府後方,有某種變化正在發生。最直接的影響,是有些地方的夏國援軍明顯銜接不上,失去了那種高山流水綿綿不斷的感覺。往大了說,是間接干擾到了敵方東線統帥的佈局!
甚至於,他之所以能夠這麼快擊破敵城,也得益於這種變化的產生。他先於敵將,擁抱了這種變化,把握了戰爭節奏。
而他那個智略超卓的胖弟弟,已經在戰場上消失很久了……
重玄勝和姜望去了哪裡,竟無人知曉!
姜望的武力有多強,他知曉。
重玄勝的腦子有多聰明,他知曉。
這兩個人聯手,究竟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戰果,他難以想象。
但是他做最壞的打算!
且預設這兩人,已如叔父重玄褚良當年,引軍穿插到了敵後,正在敵軍心腹要害之地,肆意掠奪戰功!
那他若還在臨武府北部糾纏,就很難守住自己的戰功優勢。
一路急行軍,將還在收尾的臨武府北部八城、嚴陣以待的臨武府中部五城,全都拋在身後。
整個臨武府戰局裡,最關鍵的顯然是北部八城。
此八座大城,也被夏方東線統帥當做角力的關鍵,將它們連成一口氣,源源不斷的給予支援。
謝淮安同時攻八城,直接將局勢拖進亂戰,便是倚仗齊軍的實力優勢,打斷了這口連著的氣。
夏國各地府軍,素質良莠不齊。
而東域諸國聯軍,卻是齊天子徵調的各國最精銳的將士。有些小國想要多派一點人參戰,齊國甚至都不收。純以兵員本身的素質碰撞,臨武府被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謝淮安算是打了個呆仗。
但所謂勢隨時移。
在北部八城已經被找到突破口的情況下,整個臨武府的關鍵氣口,便發生了改變。
連線其餘諸府之大城,才是新的關鍵所在。
如果把臨武二十城視為對手的二十個氣口。
那麼鎮死錫明城,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此一著,既能堵死在臨武府鏖戰的夏軍後路,又能阻截其餘諸府過來的夏軍援兵。
重玄遵相信,在臨武府的戰事階段,無論重玄勝和姜望阻擊了多少援兵,奪了哪座城,都不可能有他強襲錫明城的戰功大。
城一破他就已經帶兵深入,一路上阻絕飛獸,佔盡交通,馬不停蹄、人不解衣,燃符疾行。他相信情報傳遞的速度,沒有他行軍的速度快。
他決意行雷霆手段,要趁敵方守將還沒有接到北部戰局糜爛的訊息,直接強攻破城。效仿王夷吾夜襲劍鋒山故事,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近了!
但見得前方城門緊閉,城牆上刀槍林立。
果是重城,守兵如此之多。
但或許也正是因為重兵駐守,所以對方才敢不先開護城大陣,而是以軍勢相對。
重玄遵藝高人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