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4)

四平保衛戰從4月18日開始。敵新一軍在飛機和猛烈炮火掩護下,以新三十三師沿鐵路、新三十八師沿公路,向四平市區輪番進攻。我守城部隊為保一旅一個團和七縱即萬毅部的二個團,共六千人。敵人進攻延續數日之久,進展甚微。

為了加強對敵防禦和迂迴,林彪變防守為進攻,以進攻代防守。他命令山東一師、二師和華中三師八旅、十旅、獨立旅向四平方向西北延伸,以華中三師七旅加強七縱的防禦陣地,七旅原在城北三道林子的防務由長春南下的山東七師接管,形成以四平市區為中心,從東到西蜿蜒伸展百餘里長的防線,鉗制住了蔣軍的攻勢。到4月27日,雙方經反覆拉鋸戰,形成膠著對峙狀態。

在四平激戰期間,黃克誠從西滿打電報給林彪,建議適可而止,不能與敵人硬拼。他理由是:“敵人一開始進攻的時候,打它一下子,以挫敵銳氣,這是可以的。現在的情況是敵人傾巢而出,與我決戰,而我軍暫時尚不具備決戰的一切條件。因此應該把大城市讓出來,讓敵人進來,我們則應到中小城市及廣大鄉村去建立根據地,積累力量,等到敵人背上的包袱沉重到走不動的時候,我們再回過頭去消滅它,那時候我們就主動了。”

黃克誠連續給林彪發去好幾封電報,建議他從四平撤退。但林彪既不回電,也不撤兵。黃克誠無奈,又給中央發去電報,對堅守四平提出異議。中央同樣不予回答。

對於林彪和中央的態度,黃克誠感到萬分奇怪。這個謎團直到十四年後才解開。在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與黃克誠閒聊。黃克誠談到四平保衛戰林彪決策有誤。毛澤東問道:“難道四平保衛戰打錯了?”黃克誠解釋說:“開始敵人向四平推進,我們打他一下子,這並不錯。但後來在敵人集結重兵尋找我主力決戰的情況下,我們就不應該固守四平了。”毛澤東說:“固守四平當時是我決定的。”到這時,黃克誠才知道林彪不回電是有難言之隱。

其實,林彪並不想死守四平。從錦州開始,他就竭力避免與國民黨優勢兵力進行決戰,他的口號是“撤退、撤退、撤退”,“被動、被動、被動”。但是,中央不同意撤退。四平保衛戰期間,中央多次發來電令:“時局正在變化,望死守四平,寸土必爭”,“要打到敵人精疲力竭”。在一次電文中,中央甚至把四平保衛戰稱為“中國的馬德里”。

5月上旬,國民黨部隊又開始大規模進攻與四平毗鄰的本溪市。兵力已增加到十七個團。本溪是中共東北局等黨政軍機關的住地,僅有遼東軍區的十一個團防守,防禦面既寬且廣,外圍突擊力量薄弱,工事也不堅固,戰鬥形勢十分不利。5月2日,遼東軍區鑑於敵眾我寡,電告林彪,“死守本溪將是孤注一擲,對於長期鬥爭不利”。林彪同意遼東軍區撤出本溪。

進佔本溪的國民黨軍隊迅速向四平集結。5月15日,白崇禧、杜聿明集中十個師的兵力,組成三個攻擊叢集向四平街地區東北民主聯軍陣地發起全面進攻。

情況確是萬分危急,戰局的關鍵在四平右側的塔子山防線,這裡成為封閉東北聯軍的最後一個缺口。林彪電令三縱:“塔子山儘可能再支援一天。”不久,三縱回電:“新六軍攻佔西豐、平崗後,於晚六時進佔哈福站。”林彪厲聲重申:“再命塔子山守軍,至少明天要頂半天,不惜一切犧牲。”

林彪不顧中央電令,決心撤退,他把後方總政主任陳正人和野戰部隊政治部副主任陳沂叫到指揮部,口述《為撤退四平告全軍書》要點。他的心情十分複雜,說:“估計敵人明天就可佔領塔子山,廖耀湘(新六軍軍長)必定要以全力攻塔子山。塔子山如失守,敵人就可以從我後側迂迴,封閉四平我軍的退路,那時我們就完全處於被動,且有被殲之危險。”

對這次戰鬥,林彪用“頑強”來形容:“我們已經大量消耗了敵人,並贏得了時間。我們的保衛戰是頑強的,特別是我們每一個部隊,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鍛鍊。”說到這裡,他忍不住長嘆一口氣,說:“只可惜我們後面沒有好好珍惜和利用這個時間。”看得出來,他對後方主持工作的負責人流露出強烈的不滿。他意味深長地對站在自己面前的所有人說:“和平空氣,在我們今天的東北是最害人的。我們對全部美械裝備的敵人還是估計不足,三縱的防線被新六軍迅速突破,影響保衛戰的全域性,這是最大的教訓。”

林彪親自起草電文,向中央提出棄守四平。5月19日,中央終於發出了給林彪的撤退令:“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你應主動地放棄四平,以一部在正面遲滯敵人,主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