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私塾的先生,名叫李卓侯。他就是中國地質學之父李四光的父親。李卓侯先生思想開放,知識淵博,富有正義感和責任感,是一位頗有聲望的啟蒙老師。

李卓侯執教一生,有三大快事引為自豪。其一,他參加過同盟會,與孫文、黃興等人多次聚首;其二,培養了李四光;其三,啟蒙了“林氏三兄弟”。

在中國革命史上,“林氏三兄弟”曾有過他一段輝煌的時日。所謂“林氏三兄弟”,係指林育南、林育英(張浩)和林育蓉(林彪)三人。他們雖不是親兄親弟,但有著同一個高祖,生在同一個子,進了同一所學堂。共同的相貌特徵,相同的口音習俗,一致的朋友和敵人,使他們兄弟三人有如白羊山,三峰並峙,相映生輝,儘管林彪最後走向了反面。

林彪的這兩位堂哥都比他大十歲。可以說,林彪是被他的這兩位兄長帶出來參加革命的。然而,他們誰也不會料到,林彪最後的聲威卻大大超過了林育南和林育英。僅自1968年至1969年的一年間,就有一百零八萬人前來林家大“瞻仰林副主席故居”,川流不息的人群把清水塘的水都喝乾了。

第2節:林彪長到十三歲

作為啟蒙老師,李卓侯對“林氏三兄弟”十分喜愛。他曾說過:“育南秉性聰慧,育英勤奮刻苦,育蓉既聰明又刻苦,日後都會大有出息。只是育蓉性子陰柔,不好把握,是龍是蟲,一切全靠他自己。”

1919年,五四運動席捲全國。京、滬、津等地學潮如火如荼,林育南、林育英也在武漢與惲代英一起領導了轟轟烈烈的愛國學生運動。而與武漢僅隔咫尺的黃州府卻依然風平浪靜,回龍山林家大依舊是過去的林家大,村民們對外界發生的事情似乎一無所知,耕地的仍舊耕地,唸書的仍舊唸書,打牌的仍舊打牌。

光陰荏苒,林彪長到十三歲了。和往常一樣,他除去唸書,便是張弓彈鳥,過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這一年,全國教育界興起了一股尊孔讀經熱。農曆八月初五(9月16日),是各大中小學祀孔日。林彪被同學推舉,寫了一篇《上巳祀孔記》,受到老師的褒獎。

《上巳祀孔記》不過一百九十餘字,記敘了全校師生祭祀孔子的情景。全文如下:

孔子為我國周時代人,仁義愛民,為我國之偉人焉。中華民國九年八月初五日,為仲秋上丁,全國各學校於此祀孔,遵古禮也。吾校師生亦祀孔,同學高初共百餘人,皆敬祀孔子。因孔子聖人,為我中華教宗也。

這篇文章敘事簡明,層次清晰,語言亦通暢。出自13歲孩童之手,說明林彪學習還是用功的。

這年春節,林育南、林育英先後回到了林家大。三兄弟又團聚了,依照慣例,要由兩位堂兄檢查林彪的作業。

“林氏三兄弟”中,林育南性子最為剛猛,人稱“暴徒”。他笑時聲震內外,怒則疾言厲色;林育英為人謙和,和顏悅色,平易近人。因此,林彪敬畏大哥林育南,親近二哥林育英。

當林育南翻閱林彪最為得意的作文《上巳祀孔記》時,臉色陡地一下沉了下來:

“這是什麼?”

林彪心裡一怔,他忐忑不安,囁囁嚅嚅地說:“祭……祭孔文。”

“現在什麼時候了,還祭孔?!”林育南嗓門越來越大,蒲扇大的巴掌在林彪眼前晃來晃去。

林彪趕緊躲到林育英的身後,小聲抗辯說:“先生都說我寫得好嘛。”

“先生說好就好嗎?大哥、二哥在外面領頭高喊要科學、要民主、打倒孔家店,你倒好,在家裡寫起祭孔文來了。”林育南說著又火了,他又掄起巴掌,就要摑了過去,林育英把他攔住了。

林育英說:“育蓉才十三歲,一個小伢,懂得什麼?要怪只能怪他讀書的那所學校。這件事倒使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救救孩子!現在的學校名曰新式,其實腐朽,誤人子弟。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學校,培養新式的人才。大哥,我看應該恢復‘浚新’學校了吧。”

“浚新”學校是1919年林育南為宣傳新思想而發起創辦的一所新型學校。它與陳潭秋、陳蔭林兄弟二人創辦的“聚星”學校和“青黎”學校一起,鼎足而三,成為黃岡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要策源地。1920年,“浚新”學校因經費不足而被迫停辦。

1921年春,惲代英、林育英等人籌資恢復了“浚新”學校。“浚新”學校的宗旨即是“自覺覺人”。“浚新”學校一開學,林育英就把林彪第一個送進了教室。

“浚新”學校坐落在白羊山南麓八斗興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