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國作為主要敵人,而在太平洋暫時實施防禦。
羅斯福選擇了第四套方案,因為這個方案最符合他一貫的戰略理念,即以希特勒為主要的敵人,只有打敗德國,才能最有效地維護美國的根本利益。在1941年舉行的著名的ABC會議,即美英會談(英文縮寫)上,羅斯福“先歐後亞”的大戰略得以確定——先打敗歐洲的德國與義大利,然後再解決遠東和太平洋的問題。
然而,這一大戰略很快遇上了嚴重挑戰。“先歐後亞”戰略敲定時,太平洋戰爭還沒有爆發,反對的人有,但並不激烈。但是,珍珠港一戰,使得美國遭受建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損失——整個一個太平洋艦隊被殲滅在基地裡,死傷了3000多人。這些數字猶如重磅炸彈,把美國民眾的心態弄炸了。連一些高階官員都要求把日本作為美國的主要敵人,他們抨擊政府的“先歐後亞”戰略,指責羅斯福是想討英國佬的好。麥克阿瑟就直接說:“華盛頓的那群政客是在把國家利益作為廉價的商品拿到日本人面前去吆喝叫賣。”
美國《聖路易郵報》發表文章,抨擊羅斯福的“先歐後亞”戰略是在做“歷史上所有不動產交易中最糟糕的一筆買賣”。
所有這些指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求政府放棄“先歐後亞”戰略,採取“先亞後歐”戰略。
這是對羅斯福戰略理念的一次最大的挑戰!但是,羅斯福戰勝了挑戰,說服了那些主張“日本第一”的人們執行國家大戰略——在打敗歐洲的軸心國集團後,再對付亞洲和太平洋上的日本人。
“先歐後亞”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始終堅持的戰略指導思想。歷史證明,這個戰略為美國最終戰勝法西斯國家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和目標。這是與羅斯福的努力分不開的。羅斯福能夠在複雜的國際形勢面前,審時度勢,正確判斷情況,最終制定出一個正確的戰略,反映了突出的政治智慧。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大國俱樂部”之夢(1)
有時,朋友關係要比敵人關係難處理。面對比希特勒還讓他頭痛的朋友丘吉爾、斯大林,羅斯福的狐狸性格又一次發揮了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最大的聯盟戰爭,這次戰爭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反法西斯國家聯盟一方戰略行動的聯合要比法西斯集團大。在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大西洋與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印緬戰場以及中國戰場上,反法西斯一方的相互協調與配合無疑比法西斯集團好,因為反法西斯一方有著共同的敵人,他們的戰爭目標是一致的。
但是,有共同的敵人並不等於說反法西斯一方沒有矛盾。恰恰相反,由於國家利益的不同,反法西斯一方各國不僅有矛盾,有時矛盾還非常尖銳。比如在第二戰場的開闢問題上、在未來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上、在蘇聯出兵對日作戰問題上,美國、蘇聯和英國的矛盾就非常尖銳。
有矛盾怎麼辦?不能因為有矛盾就負氣而去,不對付共同的敵人,甚至單方面與德國妥協。這一點是各國的共識。
可是,反法西斯一方又不像中國春秋時交戰那樣有什麼盟主,也不像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那樣有什麼總司令,有了矛盾,有人最後拍板敲定。
辦法總比問題多!這個辦法首先是羅斯福找到的,這就是:各國技術部門談起來,最高元首或首腦開會最後拍板定下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盟國召開的最高元首或首腦會議,稱為“三巨頭會議”。這樣的會議一共召開了3次。一次是1943年11月28日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一次是1945年2月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一次是1945年7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總統參加了前兩次會議。波茨坦會議時羅斯福已因病去世,是杜魯門總統參加的。所以,我在這裡只講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守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明眼人已經看出,軸心國侵略集團敗局已定。無論是羅斯福、丘吉爾,還是斯大林,都意識到了安排戰後世界事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於美英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相同,利益分歧相對不大,在“三巨頭會議”以前,羅斯福與丘吉爾至少會晤了3次以上,討論了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但從沒有和斯大林見過面。然而,羅斯福非常清楚,蘇聯已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在戰後世界中也必定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任何有關戰後世界安排的問題,如果不與蘇聯協商,即便藍圖設計得再好,也無法成為現實。
而蘇聯和美英國家矛盾很大。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