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舊有的矛盾外,斯大林還對美英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十分惱火。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在歐洲大陸,只有蘇聯軍民在和德軍作戰。斯大林為了減輕自己面臨的壓力,一再要求美英兩國儘快在法國北部開闢打擊納粹德國的“第二戰場”。所以,“第二戰場”是指歐洲在蘇德戰場以外的打擊德軍的戰場。

對於斯大林的要求,美英答應得很爽快,但由於各種原因,遲遲沒有付諸實施。斯大林對此非常不滿,認為美英是在有意拖延,目的在於讓蘇聯單獨頂在抗德第一線,以便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他們好在最後關頭收拾殘局。這反映出蘇聯對美英仍然抱有極度的不信任。

1943年夏天,蘇聯與美英之間基本處於僵局之中。

羅斯福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最不明智的政策是把蘇聯排除在世界之外,這種做法必須終結。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打破美英與蘇聯之間的僵局。只有這樣,才能把他所設計的戰後世界的藍圖變成現實。於是,他寫信給斯大林,提出要和他見見面。

斯大林也在尋找機會使西方大國承認蘇聯強大起來的現實,並參與對戰後世界事務的安排。於是,他同意見面。後來,羅斯福考慮到如果沒有丘吉爾的參與,一些事情還是定不下來,又建議把丘吉爾拉進來。這樣,就出現了第一次三巨頭會議——德黑蘭會議。

。 想看書來

“大國俱樂部”之夢(2)

首次三巨頭會議召開的地點究竟定在哪裡,三國還有一番爭論。美國提出在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德斯;英國提出在蘇格蘭;蘇聯則提出在阿拉木圖。三國都要求在本土召開,以便提高自己國家的地位。這說明三國都十分重視這次會議。他們爭論了三個回合,最後斯大林提出在德黑蘭舉行。為了不讓一般性的問題影響反法西斯戰爭和戰後世界事務安排的大局,羅斯福做出了讓步,並說服丘吉爾也同意了蘇聯的建議。

1943年11月28日16時,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終於首次見面了,德黑蘭會議召開。

這次會議主要討論了4個問題,一個是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一個是蘇聯出兵對日作戰的問題;一個是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一個是波蘭邊界的劃分問題。斯大林來開會的主要目的是開闢第二戰場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是爭論激烈的,英國與蘇聯差一點因之鬧翻了。

斯大林堅持要美英在1944年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羅斯福理解蘇聯的立場,問題出在丘吉爾身上。丘吉爾認為,納粹德國是一隻鱷魚,鱷魚最薄弱的地方是其柔軟的下腹部,要想戰勝鱷魚,最好的方法是打其柔軟的下腹部。德國的下腹部就在地中海。所以,他堅持要在地中海採取軍事行動。丘吉爾這個戰略有一個隱深的目的,就是如果從地中海進攻德國,將在戰勝德國的同時,把蘇聯向歐洲擴張的勢力擋在本土以內。

斯大林對丘吉爾的戰略堅決反對,因為他的目的除了戰勝德國外,還有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在一定限度內在鄰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於是,這兩個人頂起牛來。

羅斯福見他們兩個人弄僵了,斯大林表情嚴肅,一點笑容也沒有,他想了一夜,決定以西方式的幽默先緩和一下氣氛。第二天,他們三個人一坐下來,羅斯福就開始拿丘吉爾說事。他隨意說到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不無讚揚地說英國人是頭約翰牛,性情倔強,但幹起活來毫不遜色。接著,又說起了丘吉爾抽雪茄煙,說丘吉爾抽菸的表情,像一個真正的男人,剛烈有力,就是有一點不足:嚴肅的會讓人誤認為是在生悶氣。其實,丘吉爾先生沒有生悶氣。

羅斯福說著說著,斯大林感興趣了。可是,丘吉爾卻漲紅著臉,一聲不響。他越這樣,斯大林越覺得有意思,最後竟讓羅斯福說得開懷大笑。會場氣氛很快活躍起來。

羅斯福後來對人說:“看到斯大林笑,是我三天來第一次看到光明。”

接著,羅斯福與丘吉爾私下交換了意見,他嚴肅地向丘吉爾指出了與蘇聯鬧翻的後果,說服丘吉爾放棄他的地中海戰略,儘快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

最後,丘吉爾接受了羅斯福的意見。在次日的會議上,三巨頭就第二戰場開闢問題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即在1944年5月以前,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

雅爾塔會議是羅斯福參加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三巨頭會議。當時,第二戰場已經開闢,蘇聯軍隊實施了十次大突擊,已攻入德國境內。羅斯福考慮到結束戰爭和安排戰後世界的問題,再次提出召開三巨頭會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