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2 / 4)

小說:05譚政 作者:辛苦

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

1946年3 月初,蘇聯紅軍開始從東北各地撤兵,國民黨反動派乘東北停戰協定尚未達成協議之機,繼續向瀋陽及外圍以東以西擴大進攻。3 月13日國民黨進佔瀋陽, 21 日佔領遼陽、撫順, 24 日進佔鐵嶺。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先是(1945年12月底)撤離瀋陽,遷至本溪, 1946 年2 月底,又由本溪遷至撫順,3 月20日又從撫順遷至梅河口,4 月下旬又從梅河口遷至長春,5 月21日又從長春撤至哈爾濱。

就在2 月末、3 月初國民黨向瀋陽以東以西方向進攻的同時,獲悉蘇聯紅軍準備從四平、長春撤兵,國民黨為了奪取四平、長春作為向北滿進攻的基地,進而奪取全東北,實現獨佔東北的計劃,令新一軍經瀋陽沿中長路猖狂北犯。

面對這複雜多變的嚴峻局勢,自3 月6 日開始,已遷至撫順的中共中央東北局召開了這次擴大會議。

譚政1946年1 月奉調來東北時,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已由瀋陽遷至本溪。他來到本溪報到後,便開始了他為時三年的東北政治生涯,為東北我軍的政治思想建設,為發動東北人民群眾,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為遼瀋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次,在東北局擴大會議上,在不同觀點的激烈爭論中,他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會上,意見分歧的實質,是對東北地區敵我力量對比的估量,以及與此相關的戰略部署和工作方針。

1945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要把“長春鐵路沿線及大城市讓給蔣軍”,把工作重心放在距離國民黨佔領的中心城市較遠的中心城市和廣大鄉村,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

11月22日,中共中央在給重慶代表團的電報中,正式提出了“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方針。此後,毛澤東、劉少奇又多次指示東北局,重申上述方針。

此次,鑑於19的年4 月前後四平保衛戰的失利和長春、吉林等大城市的得而復失的嚴峻局面,東北局召開了這次對改變東北斗爭形勢具有決定意義的會議。會議討論並透過了由東北局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陳雲起草的東北局《關於形勢與任務的決議》,即著名的“七七”決議。

《決議》一是指出了必須“克服‘和戰’問題上的混亂思想”,自力更生,準備長期的艱苦鬥爭;二是強調了“必須堅持中央創造根據地的方針”,規定“無論目前或今後一個時期內,創造根據地是我們工作的第一位”,“創造根據地的主要的內容是發動農民群眾,因此強調城市、輕視農村的觀點是與事實和要求不相符的”;三是突出了發動農民的重要性,指出“能否發動農民成為東北斗爭成敗的關鍵,農民不起來,我們在東北有失敗的可能”,“發動農民的方法是發動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分糧分地的鬥爭”,“提高農民的覺悟,武裝積極的農民,改造村屯政權”,“建立農會”,使鄉村政權確實掌握在農民手裡,吸收積極分子入黨,在農村建立黨的支部;四是號召東北黨的幹部“跑出城市,丟掉汽車,脫下皮鞋,換上農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資格,一切可能下鄉的幹部統統到農村去”,“造成幹部下鄉的熱潮”,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而鬥爭。在討論《決議》過程中,譚政興奮地談道:“這個決議寫得很好,它正確地、實事求是地反映出了東北地區暫時還是敵強我弱的嚴酷現實。根據這一出發點,我們目前工作重心與城鄉關係的確定也是正確的,只能放在中小城市和廣大鄉村。我們目前的主要任務不是進攻、防守大城市,而是準備力量,發動農民群眾,為此要組織工作團下鄉,要建立好農村的政權,要建立好黨的農村支部,同時要做好部隊的整頓,嚴明紀律……決議對我們各項工作的規定、要求也是正確可行的。”

“另外,決議用能否深入農民群眾作為考察共產黨員品格的標準,這就把深入農村、發動農民群眾的工作,提到了黨性的高度,這種認識與規定是正確的,我們不僅應該把我們政治工作的優勢貫徹到部隊中去,而且應該推廣、貫徹到農村中去、農民中去,決議的精神實質不僅是東北目前戰略方向的轉變,也是對東北農村的一次徹底的政治發動!”譚政邊講邊輔以手勢。由於極力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語調微微發抖。

會議的氣氛,在這位政治將軍的鼓動下,頃刻間活躍了,熱烈了,升溫了……

羅榮桓接過話題頗有感觸、意味深長地說道:“我們東北過去一段的鬥爭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