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權臣的故吏。故吏如同家臣,稱長官為府主、舉主,為其效勞,致送饋贈,甚至生死相依、患難與共。他們之間是臣屬關係。府主、舉主死後,故吏要服三年之喪,並繼續事其後人或經營其家財。當時不少門閥大族利用門生、故吏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左右著當時大漢國的政治命運。
時任議郎的陶謙就是張溫的故吏。張溫將其招至車騎將軍府任司馬,隨其出征。陶謙出身揚州丹楊郡的小吏家庭,父親終其一生也不過就是個縣令。他幼年失怙,一直是個頑劣小兒,十四歲方才折節向學,以孝廉被推舉出仕,歷任縣令、幽州刺史、議郎。
右車騎將軍、錢塘侯朱儁是張溫的至交好友。朱儁特意向其推薦了同為揚州老鄉的門下弟子吳郡人孫堅。
孫堅是吳郡富春人,其家世代在吳地做官。他少時為縣吏,十七歲時就單挑群盜、名聲大噪,歷任郡縣的司馬、縣丞等職,在當地聲望頗高。去年朱儁奉旨討黃巾,孫堅擔任他的佐軍司馬,隨他南征北戰,多次立功,被遷升為北軍屯騎校尉下的一名別部司馬。
張溫非常信任朱儁,知道他不是為了什麼私心而特意提拔老鄉,他推薦的人一定很有能力。於是他奏請天子,徵調孫堅為車騎將軍府的參軍事(也是高階參謀,和從事中郎相當)。
張溫同時按照皇甫嵩的意見,準備從北疆幽州各邊郡抽調精騎到西涼戰場參加作戰。他的原意是徵調最近聲名鵲起的豹子李弘,但這個訊息不知怎麼被中郎將盧植知道了。
盧植是公孫瓚的老師,這個揚名立萬的機會當然要給自己的學生去爭取。盧植立即登門拜訪。李弘和公孫瓚比起來,無論資歷、聲名、軍級,都差得太遠。盧植的這個面子張溫自然要給。他立即奏請天子,以八百里快騎上幽州徵調,命令公孫瓚調集一萬騎兵,務必在十月中旬,也就是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趕到長安。
公孫瓚一走,遼東和遼東屬國,以及遼西三郡就缺少一位強人坐鎮邊陲、威懾烏丸人和鮮卑人。李弘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用他就要提拔他為秩俸比兩千石的官員。於是朝堂之上再起爭吵。以大將軍何進、漢室宗親、中常侍為一方,太尉張延、司空楊賜等名士大臣為一方,各執一詞,爭得面紅耳赤。天子頗有興趣地看著各位大臣的表演。
按道理,以李弘這種出身低賤,靠軍功升職的武人,無論功績多大,要想升遷到秩俸比兩千石的官職上,根本不可能。本朝校尉、都尉都是比兩千石的官員,在郡國地方和軍隊裡都是大官了。
統轄軍隊的將軍在漢朝一般很少設定。將軍地位尊貴,與將軍號少且不常置有關,但更主要是和秦漢以來社會具有濃厚的尚武精神有關。將軍掌征伐背叛,非常尊貴,三公等權勢尊貴的大臣常常受到天子的嘉獎,他們經常以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重要將軍輔政。東漢中前期,度遼以及其他雜號將軍秩俸都是二千石,與郡太守地位相等。除度遼外,其他雜號將軍一般事罷即撤。度遼將軍是朝廷設定在邊疆專門對付匈奴人的。將軍職位為世人所看重,無論重號將軍還是雜號將軍,地位都很高。許多文職官僚也常常加重號將軍,不統轄軍隊,只是作為殊榮而加贈。校尉、都尉等軍職也是如此。在戰爭時期,不少官僚都是以校尉、都尉領郡太守職。當然,各種校尉、都尉也不可一概而論。中央軍——北軍武官五大校尉的地位就比邊軍的校尉要高,北軍武官騎都尉也比郡國的都尉地位要高。
。§虹§橋 蟲 工 木 橋 書§吧§
第98節:第十七章西北傾黃巾起(5)
大將軍何進的出身也差,他現在雖是皇后的哥哥,但在妹妹沒有進宮之前,只是個屠戶。所以他對李弘這種人還是抱著同情的態度。他在朝堂之上公開向天子推薦,其實也想看看大家的反應。在當時,出身低賤是件非常可怕的事。這種身份的庶民、賤民在這個國家的最底層,做最辛苦最勞累的事,享受最不公平的對待,永無翻身之日,而且自己的子子孫孫都無法擺脫這種悲慘命運。
大將軍和宦官們深知其中三昧,大起同仇敵愾之心,聯手反擊那些大儒名士門閥出身的官僚。
最後請天子裁決。天子對這個人很感興趣,聽了朝堂上的兩次爭吵,大概也知道李弘這個人的來龍去脈。既然有戰功,而且戰功顯赫,就應該遷升,但因為從軍時間太短,年紀太輕,雖然有大將軍舉薦,也不應該破例,但皇上卻自有主意:“這樣吧,就做個邊軍的行厲鋒校尉吧。”“陛下聖明。”眾臣高呼,皆大歡喜。
“行”的意思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