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了些,鄧若水聽得無數謾罵聲湧向自己,卻不為所動,他伸出食指,指著自己:“我,鄧若水也,我若是無君無國之輩,豈有當初意欲手刃吳逆之舉?我若是不忠不義之徒。豈有當初檄文直斥史賊之事?”
這是鄧若水當初曾經做過地事情,在讀書人中廣為傳揚,他提出這兩件事,眾人的叫罵聲再度小了一些。
“我深荷帝恩,若不是當今官家青睞,豈有今日之聲名?可我為何還在週刊上那兩篇文,諸君可曾細想過?”
他身材不高。人又是黑瘦的,但聲音卻有若洪鐘,站在高處說出來,當真是聲動四方。人群中的反對聲潮變得更小了,這讓鄧若水精神一振,他又道:“炎黃三年底,為著金陵擴建之事,耶律楚材與鄭清之於博雅樓論辯,雙方各盡其能。為陛下所贊,譽之為君子之爭,美名傳於至今!”
“今日週刊之文。乃拋磚引玉之論也。所為非譁眾取寵。亦非釣譽沽名。只為再起君子之爭。為我大宋萬世之基業而求正道。若週刊有謬。願聽之、應之、改之。可若諸君有錯。諸君可願聽之、應之、改之否?”
“諸君洶洶。吾實畏之。卻不服之。諸君欲以力強令吾心中信服乎?欲以聲大令吾心中信服乎?欲以勢眾令吾心中信服乎?”
他並沒有直接去與眾人交鋒。而是先自我辯解。以自己曾經做過地兩年驚天動地地大事為例。說明自己並不是忘恩負義之人。所作所為另有目地。然後又以炎黃三年耶律楚材與鄭清之地博雅樓辯論為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