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2 / 4)

小說:大宋金手指 作者:噹噹噹當

便只有一法,圍城打援,藉著宋國各處援軍先後不一的時機,在徐州城外利用我大元騎兵機動之優,破其糧草輜重,迫使其潰散。”

“你我兩家斥侯探得分明,李鄴此次是自京東陽穀南來,手下不足萬人,卻帶著大車六百輛,騾馬三千餘匹,這等規模不是押送糧草輜重還有什麼?”孛魯又道:“若是來援徐州的,彭義斌在河北京東有數十萬之眾,如何只會帶不足萬人?”

“太師所言有理,但太師可曾想過,那李鄴原是南朝皇帝小兒殿前第一親信之將,如何會以身冒險,帶著這不足萬人的車馬輜重來徐州?若說這背後無詐,誰人能相信?太師,貴軍雖是驍勇,但也有臺莊之敗,不可不慎之!”聽得孛魯之語,武仙也微微動了怒氣,說話便帶了些譏意。

“臺莊之敗為我大元奇恥大辱,事後陛下與我多次檢討,覺得敗在一個地方,那便是在宋人預設之戰場上與宋人交戰,故此才中了宋人詭計。”孛魯冷笑道:“若不在臺莊,換得任何一地方,宋人的那毒火陣如何有時間設定?如今李鄴在半途之中,不可能預設陣地,相反,我軍來去如風,要在哪兒與之交戰,都由得我軍選擇,主動之權在我,何懼其有奸計埋伏?武元帥,求穩固是萬全之策,但穩得過了頭,只怕反而遺誤戰機!”

二人的爭執險些以不歡而散告終,最後孛魯考慮到需要金軍圍著徐州,防止秦大石派出援軍。終於與武仙達成共識,元軍先突擊李鄴,獲勝之後再以李鄴等人績恫嚇徐州,壞徐州士氣再攻城。

就在孛魯與武仙爭執之時,在秦嶺之北,餘與趙景雲也進行了激烈的爭執。

“曼卿。你是儒生,未曾親臨戰陣,便跟著都督坐鎮中軍,我與孟璞玉去前線便可。”餘有些無奈地道。

“我是儒生,你餘義夫便是武將不成?更何況我在華亭民變之時曾親冒矢石上陣殺敵,哪裡未曾親臨戰陣?”趙景雲不服氣地道:“儘管放心,我在流求隨著近衛軍訓練過,自己照顧得來自己!”

他這番話有吹牛地嫌疑了,孟珙有些無奈地看著這兩個人。若按著他的心思,這兩人他誰都不想帶。生為武人,保家衛國流血流汗那是義務。就象是自己在大宋6軍學校聽天子說的那般,“武人以盡忠報國為己任,何人敢不敬之”,這些儒生在後軍中運籌帷幄便可,至於上陣廝殺,還是交給他們這些潑膽漢罷了。

但這兩個人他又一個都不好得罪,孟珙乃是將種,知道趙景雲地老師戶部尚書魏了翁對於軍隊意味著什麼,也從李鄴等人處得知天子對趙景雲刮目相看的事情。故此不敢過於怠慢。而那位餘,更是讓孟珙心生敬服。

“倒是個膽大包天的角色……”想到這裡,他悄悄看了餘一眼。

他這般看待餘是有其緣由的,早在孟珙趕到襄陽之前,餘便夜見趙葵,說動他改變方略,挺軍北進,提前開始攻掠中原。他偏居於荊襄一地,能夠利用手中並不多地資訊。比臨安城中的軍事參贊們更早判斷出蒙元金國合兵動向,其對戰場的敏銳感覺,是孟珙第一個佩服的地方。

當他意識到戰況可能生的變化後,他能夠以身家性命為擔保,說服趙葵毅然提前北進,這其中所冒地風險之大,若是稍有差池,軍法追究起來,他餘就是有十八顆腦袋也不夠砍地。易地而處。孟珙不敢肯定自己是否也會這樣做。這是孟珙佩服的第二處地方。

“要不然你我二人在此比試一番,看看誰武藝高強。負者留在中軍,勝者隨孟將軍出戰如何?”餘笑道。

“比便比,我還怕了你不成?”趙景雲哼哼唧唧地擺出了姿勢。

見二人真要開打,孟珙怕傷了他們的和氣,忙勸道:“多帶一人也是多帶,多帶二人也是多帶,不如二位一起與我同去,若是有什麼軍機變化,也好多個人為我參贊謀劃!”

“孟璞玉說的是正理。”二人都點頭道。

他們的心中都湧起一股自豪感,現在他們踏著的已經不算是宋國的土地,而是金國疆界………不過他們更願意稱之為淪亡故土。

回頭望了一眼蒼蒼莽莽的秦嶺,餘忍不住高吟道:“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空祭無忘告乃翁!”趙景雲不甘示弱。

“曼卿,你佔我便宜!”餘甚是不快地道:“莫非是瞧不起我?”

二人吟詩之時,趙景雲確實象是佔了餘便宜,自稱是他地“乃翁”,孟珙偷偷彎著嘴笑了笑,覺得這二人沒有一般書生地迂氣,倒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