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3 / 4)

小說:大宋金手指 作者:噹噹噹當

刺激了一次眾臣之後,大宋政務軍務都是一帆風順,難道說正是因為順利久了,當出現自己意料之外的大規模貪腐事情時,自己的耐心就變弱了?

“崔卿有話就直說。”想到這裡,趙與莒心中隱約有些懊惱,他催促崔與之道。

“陛下往常,凡事必三思而後行,臣這個丞相,只要能協調好陛下與諸臣的關係即可,上有明君下有賢臣,臣落得可以偷懶。但今日陛下急躁暴怒,臣若還與往常時一般應付,只怕有所不宜了。”崔與之收斂起面上地笑容,正色道:“臣有幸得遇明主,陛下不以臣老邁不才,簡拔臣於草莽,臣驟得高位,常懷憂思,自古以來為相,庸碌方可全身而退,忠直多以抑鬱而終,臣是庸碌而退,亦或抑鬱而終,皆在陛下一念之間。”

這次崔與之說得便不是那麼客氣了,雖然還是有些委婉,卻很明確地告訴趙與莒,以前他表現得是個深謀遠慮耐心十足的英明之主,所以崔與之看上去庸碌無為以保全君臣間的關係,但若是趙與莒總是象今日這般暴躁亦怒,那麼崔與之少不得也要做耿介之臣,哪怕因此得罪於天子抑鬱而終也在所不惜。趙與莒默然半晌,面有愧色,良久之後起身向崔與之行了一禮:“崔相公,朕謹受教。”

崔與之哪敢當他的禮,慌忙避了開來。

“陛下,今日陛下暴怒之時,言辭辱及言官,臣恐明日御史言官,多有稱病請退。臣以為,陛下不妨下旨,詔令御史言官盡數進入廉政司,且責且撫,方為天子執政之道。”

“此事依卿。”

“臣劾王啟年之事,雖是出於公心,可有面辱陛下之嫌,陛下宜詔告群臣,罰臣俸祿,以護天子之威。”崔與之又道。

趙與莒啞然失笑,指著崔與之道:“你這老兒,恁地奸猾,分明是要朕處置王啟年,卻拿自己說事……王啟年擅自拘捕百姓,雖不是武人干政,確屬越權,念在事情緊急,他又行事有度,朕就不罰不賞,只斥責了事如何?至於卿,朕也不賞你進諫之善,不罰你面辱之過,不罰不賞,如何?”

注1:“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實是五代十國時蜀主孟昶所言,後為趙匡胤所用,以告誡百官,趙光義繼位後,更是刻了二十五塊戒石銘分置全國各府。( )

三零六、興亡

趙與莒之所以會失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的無力感。該章節由網友上傳,網特此申明

如今中原故地的官吏,出於平衡的考慮,大致來自於三批,趙與莒最信任的一批是來自流求,經過流求十年培訓與實習的一批官吏,他們熟悉新式管理方法,瞭解未來的展趨向,對於大宋的國勢充滿信心。其次一批是大宋禮部會試、吏部選拔的進士們,他們飽讀詩書,滿懷經世救民之心,出仕、有朝一日為卿為相是他們的理想。第三批則是經過臻別的原金國官吏,趙與莒明白,若想得到中原遺民的支援,原先的金國官吏就不能盡數放棄,必須引用其中一批,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輕矛盾,降低中原遺民是“被征服”的屈辱感,這一批官吏當初經過很嚴格的考核臻別,可以說每個都是十里挑一。

然而,讓趙與莒極度失望的是,在王啟年的奏摺和特使的遺奏中,與那些黑心煤廠主勾結的,並不僅僅是那些金國故吏,相反,他們的人數反而在墮落的官吏中所佔數量最少,情節也最輕,這可能與他們作為大宋政權的“新人”要謹慎幾分有關。至於另兩批,則是更佔半壁,來自流求的官吏最為狡猾,手段也高明,而來自科舉的官吏最為貪婪,貪汙得最為理直氣壯。

才打下來不過兩年的地方,吏治就如此墮落,這讓趙與莒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絕望。特別是那批來自流求的官吏,他很努力地培養他們,透過各項手段來提高他們的待遇,但人心不足蛇吞相,在流求嚴格的監督制度下,他們表現得循規蹈矩,可到了打下的中原地區,別的派系的官員都將他們當作是天子嫡系,他們的權力失去了必要的監督,個人地**也就不可遏制地膨脹起來。

將吏治的清明寄託在官員個人的操守與道德上。這是最靠不住的。但以趙與莒的經歷智慧和能力,他又不知道如何在這個時代,建立起能夠制約這些官員的制度。只有蠢得臀部與大腦換了位置地人,才會以為引進後世所謂西方制度便可解決掉一切社會問題,也只有比這種人更蠢的傢伙才會相信所謂西方文化一定優於中華文化。

那些人全然未曾想過,他們推崇的西方制度中非常重要和核心的一個內容。也就是文官制度,根本就是誕生於中華的科舉制度與西方文明結合之後的產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