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是武臣當道。僅靠一內閣,恐怕再也不能制衡武臣了。
而武臣出自何方,一目瞭然,這樞密院分明就是周士相為掌控朝堂大權而設,且冠冕堂皇得很。
身為文官首領的郭之奇,如何會支援這種徹底剝奪文臣權力的改制,他同意,南都的朝堂也不會同意,因此,周士相已然做好進京之後面對“朝堂一空”的局面。
至於日後國家是不是就從此武臣獨大,成為軍國,周士相從不擔心。早在定武朝廷初立之時,他就曾公開對親信們說過,往後非軍功不得授爵,非爵位不得入閣。以此來更正明中期以來世人對“武夫”的偏見和歧視,使得文武真正成為一家,不再重演宋明文強武弱,以致國亡的教訓。
為此,周士相大力推動軍中識字運動,開辦三所軍校培養合格軍官,使他們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國。除了軍校和兵備學堂,周士相在廣東時就下令普及教育,省設大學堂,府設中學堂,縣設小學堂,鄉村設幼學堂。凡入學堂者,衣食住行都由官府提供,以減輕學生負擔。
廣東現在在普及教育上做得很好,兩廣總督將此事當成一項百年大計在做,為此投入許多資源,所耗費的錢糧甚至佔到了廣東自身賦稅收入的四成,安南等地海貿利潤的兩成。
為了鼓勵百姓將子女送入學堂,宋襄公還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並結合科舉制,入幼學堂的學子等同蒙生,入小學堂的學子等同秀才,入中學堂的學子等同舉人,入大學堂的學子等同進士出身。
大學堂畢業的學子學成之後,須在兵備講習所學習一年,爾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