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設想是周士相從前世鐵道兵這一軍種啟發而來。現在國內戰事未定,軍隊的主要使命自然是打仗。可一旦國內統一,那麼太平軍的用兵方向必然是在海外,且將以海軍為主。那麼陸軍的重要性必然會有所降低,除非周士相準備學蒙古人般從東方大舉西征,將航海大時代改為大陸時代,這樣保留龐大的軍隊規模就很有必要。反之,大量的雜牌軍就會成為朝廷財政的負擔。
將雜牌暫字頭全部遣散肯定是不行的,那麼讓他們發揮作用,以“軍工”的形式為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國家出力,應該是最合適的贖罪辦法。畢竟,國家現在的殘破,和這些雜牌暫字頭脫不了關係。周士相可以不計較他們當年的胡作非為,為虎作倀,但卻絕不容許他們和從前一樣。
至於那些投誠的降將們如何看待這件事,周士相併不考慮。他現在顧慮他們,是因為國家沒有統一。當國家統一後,手握重兵的他,自不會再有此顧慮。
事實上,這些降將們只要有官做,有錢拿,根本不在乎自己手下的兵會被周士相驅使著做什麼。
這年頭,只要有口飽飯吃,當兵的又哪會在乎那麼多。修路修壩總比殺人要好。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目標青島
忙於整編軍隊同時,周士相沒有對山東正在爆發的反清起義坐視不管。
於七起義已經蔓延整個登萊,山東綠營對此肯定是無能為力的,否則索尼也不會急調屯泰部開赴山東平亂。
趁人病,要人命。
周士相現在若趁徐州清軍空虛之時大舉北上,完全能一舉佔領徐州,並乘勢進入山東,和於七起義軍取得聯絡,前後夾擊山東清軍,一戰而定山東,進而對京畿形成正面威脅。但這樣做無疑是將之前制定的戰略全盤推翻,並且需要緊急動員北上大軍,時間上根本來不及。等到太平軍集結完畢,黃花菜都涼了,於七的起義軍根本不可能堅持那麼長時間。
軍部連夜制定了一個方案,那就是江北軍暫時不進行整編,而調兩到三個鎮由葛義親自指揮北進,以最小的代價和最快的速度拿下徐州。
以兩到三個鎮的兵力規模北上,既可以避免調動大軍北上,影響正在進行的整軍,另一方面也可以節省大批錢糧。江南暴亂的發生不但讓百姓損失嚴重,也讓江蘇今年的稅收急劇下降。現在為了賑災和災後重建,周士相不得不將屯積在崇明、松江和太倉等地的軍糧拿出一部分來返還地方。這也是為何北上遼東的計劃不得不中止的原因。沒有錢糧支撐,再龐大的艦隊也不可能在遼東有所作為,甚至都不可能支撐到朝鮮求和。
軍部的這個方案顯然可行,因為江北軍的訓練和駐防就是針對徐州清軍的。在距離上,也是離徐州清軍最近的,並且江北軍本身就有一批存糧,軍部再咬牙調一部分過江,完全能夠支撐兩三萬人所需。
江北軍拿下徐州,進而佔領整個山東,周士相毫不懷疑,但他考慮的是,山東一旦失守,北京的小皇帝和滿州權貴們還有沒有膽量繼續留在那裡,等待中原的鰲拜和吳三桂分出勝負。
如果小皇帝和滿州權貴們沒有膽量再留在北京,選擇帶著他們幾十年搶掠的財富,再裹挾京畿的百姓退出關外,那麼佔領一座空城對於太平軍而言,根本沒有意義,反而會讓今後的麻煩變得更大。想要在遼東,在關外徹底清剿蕩平滿州,周士相要投入的就不是兩三個鎮這麼簡單的事。
一直以來,周士相的態度就是要麼不北上,北上就必須滅族,將滿州連根拔起,絕不能讓一個滿州韃子逃出關外,上至老梆子,下至小崽子都不行。真正做到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為此,周士相不顧眾將反對,力排眾異,堅持調動水陸兵馬北上遼東作戰。雖然這個大膽且冒險的計劃因為江南暴亂而不得不中止,但周士相卻從沒有放棄這一計劃。
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卻要重視敵人。
骨子裡,周士相對滿州其實是懼怕的。他怕的不是滿州的兇殘,而是滿州的“韌勁”。
大明為何有中原的遍地烽煙,為何有甲申之變,為何有三帝殉國,為何有156座大小城池被屠殺的慘劇,咎其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天災**,而是因為長達三十年的“遼事”活生生的拖垮了大明。
滿州若出關,意味著這場“遼事”還將繼續。周士相不可能容忍這種局面出現,更不會讓滿州和當年的北元一樣苟延殘喘下去,成為漢人的邊患。
滿州不是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他們是不可能像蒙古人一樣在草原上東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