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缺背後煽動者,官府一直要求百姓棄經濟作物改種糧食,百姓不願意,突然紡品價格大跌,不是官府的錯也是官府的錯了,何況,這本來就是官府的錯。
蔣國柱提出的辦法是糧食補貼,透過高額補貼讓百姓種糧所得不低於,或者說不差種棉、種桑太多,以此來鼓勵百姓自願種糧。但這種作法只能短期內而為,不可長期,也只能僅限在一府或數府之地,不可在全國推行。原因很簡單,哪怕是透過清欠和通海等案聚斂起大量財富,周士相的銀庫也吃不消這等花錢如流水般的補貼。
蔣國柱認為應將糧食補貼的這部分錢轉嫁到商人頭上,由官府出面成立類似鹽務總局一個性質的紡織總局,規定所有作坊必須接受紡織總局的統一管理,然後控制紡織品流通,在金山衛等港口設卡專營,凡出口海外的織口必須經港口抽取稅收,稅收所得再用於補貼農民種糧。
這個辦法和汪士榮的辦法一結合,等於是在從事紡業的商人和作坊主頭上剝兩層皮,兩人都未考慮過商人會將損失轉嫁到農民頭上。本質上二人提出的辦法就是重農抑商。
周士相現在要魚與熊掌兼得,那麼思來想去,既要讓百姓肯種糧食,又能讓商人們能夠承擔“開中法”的損失,只有一個辦法,抬高貨物價格。如此一來,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將海路控制在手中。
周士相現在可以補貼農民一兩年,甚至三四年,只要江南的糧食產出穩定,這幾年的付出是值得的。但是整個北中國有多少人,又有多少省,將來出關收復關外又要多少糧草。總不能太平軍旗幟所到之處,和清軍一樣將餓得哇哇叫的百姓先屠個一遍吧。
同鄭家的水師一樣,控制海路又成了周士相急於解決金廈的一個理由。
張長庚提出的辦法則是興修水利,引入良種,為佃戶減租減息,並且將北逃地主的田地分給無地農民。興修水利是治本的事,也是利在千秋的事,只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成的。引入良種,高產作物,周士相也一直在著手,只是廣東方面卻遲遲沒有傳來有關紅薯種子的訊息。
其實,周士相對於引進紅薯並不熱心,在他看來,他要做的是讓活下來的漢人同胞能吃上米麵,而不是以什麼紅薯墊飽肚子,使得人來人往盡是“菜色”。玉米也是高產作物,且適宜在北方大規模種植,這個周士相倒是特意吩咐廣東從海外尋找。
最終,周士相決定開辦紡織總局,由紡織總局統一管轄松江等的的織戶和經營者,並行“許可證制”,迫使商人和從事紡業的百姓必須向官府交納糧食;同時推行種田補貼,鼓勵農民種糧食,對其中優秀者給予嘉獎,減免賦稅或予以賞賜。同時查緝商路,於港口設關收稅。另外則將各地清欠分司轉為正式衙門,接收從前府縣官辦之事,推行建村設鄉,整合農村,提高生產效率。另外,則是在江南開始推行“糧票”制度,減少金銀流動,使“糧票”成為唯一流通法定“貨幣”。
對福建鄭家動手已是迫在眉睫,周士相在等福州的捷報。福州一下,四鎮太平軍則立時撲向金廈,迫使鄭森來朝,鄭經臣服。
(未完待續。。)
第一千三十二章 保天下還是保國
周士相準備去一趟杭州,如果時間允許,他想親自去福州,因為他想和國姓一會。
在最終使用武力征服金廈之前,周士相無論如何也要盡力和國姓商討一下“和平”的可能。如果國姓肯以大局為重,放棄鄭家稱藩獨立,入朝,周士相自是會厚待於他。否則,則只有兵戎相見,分出個勝負來了。
至於鄭經,周士相還沒有放在心上。鄭經私自接受吳三桂的永曆朝廷閩親王封號一事早已被軍情司報了上來,到時,以朝廷大義征討鄭經,任誰也說不出話來。況鄭經現在的地位並不牢固,父子反目給國姓帶來的傷害固然是大,對鄭經這個“逆子”的影響也不小。周士相不相信金廈那些“世子派”真有鐵心保世子的信心和忠義。甘輝已經從海路出發前往福建,鄭森是否願意和周士相一晤,結果很快就能知道。
福建方面,蘇納率第六鎮、及浙江清軍及馬逢知部改編而成的三個獨立旅分兩路向福建進軍,一路由蘇納親領,至紹興、寧波經台州、溫州方向攻入福建;另一路由蘇納的副將鄂多率領由嚴州、金華、處州方向攻入福建。
浙江太平軍大舉入閩時,浙江境內並未完全平靖。寧波、台州二府在杭州失守後便遣使納降,獨台州清軍在知府朱君盛的帶領下堅守相抗。蘇納以一旅兵猛攻台州府城,三日不克。朱君盛以太平軍為流寇之兵,所到之處殺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