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落》、《路遙在最後的日子裡》正式出版外,其它為內部印行)。 90年代之後,路遙研究進一步走向系統化、體系化,出現了一些研究路遙創作及其作品的學術專著,如王西平、李星、李國平《路遙評傳》(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趙學勇的《早晨從中午消失——路遙的小說世界》(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宗元的《魂斷人生——路遙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等。這些專著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路遙創作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論證,在揭示路遙創作的藝術奧秘的同時,也體現出了不同論者的觀察眼光與學術風格。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關於路遙研究的大量學術論文,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李建軍的《文學寫作的諸問題——為紀念路遙逝世十週年而作》,把路遙研究放置在21世紀中國當下文學的背景下,在研究“為誰寫”、“為何寫”、“寫什麼”、“如何寫”的過程中,重新發掘與定位路遙的當代意義。

在研究之外,這些年還有一些言論不時涉及到路遙和他的創作,如原《山西文學》主編韓石山曾發表意見說,路遙抵死寫成一部《平凡的世界》,太不值得。韓石山用“蠻勇”形容路遙,認為路遙為了一個“時代呼喚著史詩式的作品,人民盼望著新的魯迅和茅盾”的虛幻命題而失去生命,意義不大,因為文學不應該是沉重的。對此,陝西作協主席陳忠實頗為不屑。他說:“路遙以他的志向和藝術追求創造了他的農村世界,他以生命換來的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了短短42年的生命歷程。”

事實證明,一個心裡裝著人民的作家,人民一定不會遺忘他及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播之時,創造了極高的收聽記錄,由此也帶動了小說圖書多年來的常銷不衰。在一份“1978—1998大眾讀書生活變遷調查”中,其中“20年內對被訪者影響最大的書”一項,古今中外都涵蓋,《平凡的世界》名列第17位。在“最近時期影響較大的書”中,《平凡的世界》的位次上升到第7位。《平凡的世界》在讀者心目中的位次還會不會攀升,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平凡的世界》留下來了,留在了讀者的閱讀中,留在了人們的心靈裡。這一切,無疑是對一直視“人民是我們的母親”的路遙的最好回報。

延伸閱讀

路 遙:《人生》,中篇小說單行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路 遙:《早晨從中午開始》(創作回憶),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王西平、李星、李國平:《路遙評傳》,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梁向陽:《路遙研究述評》,《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1期

1987《頑主》(1)

體裁:中篇小說

作者:王朔

原發刊物:《收穫》

發表時間:1987年第6期

(楊早 撰)

王朔的走紅與引發爭議,是從電影——而非小說——開始的。

1988年之前,王朔已經發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頑主》、《橡皮人》等中篇小說及一些短篇小說,引起了一些關注,但其作品明顯不屬於任何一種思潮或一個流派——直到如今,諸多當代文學史將王朔置於何處,仍是一個讓主事者頗費思量的問題。這意味著他無法被放置在某種現成的解釋框架中,因之也就無法在學術與評論生產體系中獲得足夠的注目。

改變出現在1989年。從1988年末至1989年初,幾個月內,有四部根據王朔小說改編的電影面世,分別是西安電影製片廠黃建新導演的《輪迴》、峨眉電影製片廠米家山導演的《頑主》、深圳影業公司葉大鷹導演的《大喘氣》和北京電影製片廠夏鋼導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據王朔自己回憶,當時的計劃甚至是一連推出八部。

王朔說,這些電影讓他“第一次在社會上有了知名度”,《中國電影報》、《電影藝術》編輯部及中國影評學會還聯合召開了王朔電影研討會,這也引發了從電影界到文學界,長達四五年之久的關於王朔的爭論。

一篇電影評論點出了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所有的評論者在討論幾部電影時,都不把它們看作各自導演的作品,而是統一視為“王朔電影”。以一個原著者的名字統括一批電影,這在電影史上不僅空前,大概也會絕後。這表明,討論者的重點,不是放在電影的藝術成就或表演風格等方面,而是聚焦於這一系列作品的人物形象上——當時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