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系的鐳射制導炸彈,而97年仿製的俄羅斯KAB…500L又是蘇制路線,兩種炸彈除了原理相同之外各方面的設計都是大相徑庭。
所以,上一位面花費近十年時間,用大量精力和代價仿製7721所積累的經驗和鍛鍊的科研隊伍,早在這中間十年的斷檔中沒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上一位面那樣的選擇確實是有很多基於現實的考慮,一方面是7721在技術上確實落後,另一方面則是當時共和國沒有對這東西的迫切需要,於是就斷了這條路。
但現在這一位面不同了,7721在85年進行首次投彈打靶測試,後續又經過幾年時間的各種測試之後才最終下馬,因此在下馬的時候已經比較接近殲18專案的開始,而殲18則明確提出要以精確制導炸彈為主要的對地攻擊手段,於是剛剛下馬不久的7721專案又被撿起來。
而這時候的要求就不同了,首先是要在7721的基礎上對導引頭進行大規模改進,要求新導引頭能夠達到二代鐳射制導炸彈的水準,到現在的93年雖然依舊還沒有完成新一代導引頭最後的研發定型工作,但至少在技術上得到了延續和傳承,科研設計隊伍還能夠繼續維持,資金上也有軍隊和中航西南這邊從殲18專案中拿出一小部分來支援,因此還算是過得去。
而這次對機載鐳射瞄準系統的測試中,使用的還是那邊提供的幾枚當年7721專案的樣彈,炸彈各方面都還算保養的不錯,稍微測試翻修一下就能夠投入測試,反正這次測試的又不是制導炸彈,而是在測試鐳射制導系統,因而對炸彈的精度要求不高,7721也可以接受。
現在,一枚樣彈就被掛到了運七的機翼下,正在往楊輝所在的預定靶場飛來。(未完待續。)
第七百九十三章:一發命中
測試打靶工作算起來還是比較簡單的,首先在地面其實也並沒有什麼看起來高大上的靶標,就是在空曠的泥地靶場建造一個簡單的水泥石臺,模仿了一棟水泥建築而已,其它的就實在是不能再多了,但就是這種簡單的測試靶,卻最大限度地模仿了現代航空兵在對地攻擊中最常見的目標,自然也就能夠起到最好的測試作用。
遠處慢吞吞飛來的運七飛機,巨大的螺旋槳攪動著前一刻還算平靜地氣流,眼看飛機已經越來越接近靶場上空,此時機上的工作人員也進入了最後的準備和忙碌,設計中的整套光電瞄準系統是用在殲18上面,而殲18全程都是飛行員一個人操作完成對地攻擊任務,這就要求整套系統擁有很高的自動化水準。
因此,這次測試中一系列的地面目標搜尋、鐳射指示、炸彈投放都是一個人完成,這也是整套系統在設計中的一個硬性指標:人機互動和自動化。
運七上面安裝的機載雷達並不具地形測繪能力,因此在鐳射瞄準系統執行對地攻擊的時候就沒法透過雷達測繪出的地圖來獲得地面的實時影像,而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光電瞄準系統的另外一個強大的功能,紅外導航系統上整合的地形跟蹤雷達和前視紅外感測器介入工作。
這個時候它們的作用就不是提供飛行導航,而是利用強大的紅外搜尋呈像功能,以此快速地測繪出地面的不同熱源所構成的熱紅外影像,再透過系統的快速處理之後,就是可以供飛行員參考使用的地面紅外資料。
此時得到的影象其實就已經包含有地面水泥石臺的紅外影像,操作員連續對顯示器上顯示的水泥石臺所在位置進行調整,上、下、左、右調整都可以,反正就是儘可能的讓水泥石臺顯示在顯示器的中間位置,根據任務需要還可以進行圖形放大處理。
透過一段簡單地處理程式之後,顯示器出現的影像就是最清晰、合適的地面水泥石臺,再就可以進入到下一個階段:鐳射瞄準指示。
在啟動鐳射定位器之後,顯示器中間就會出現十字準心,手動調整視角將準心壓到水泥石臺的正中心位置,當系統提示完成了鐳射瞄準定位之後,再將十字準星鎖定在當前的將目標點位上,後續雖然飛機還在空中不停地移動,但是鐳射定位器也會隨著飛機的移動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角度,保證對目標的持續鎖定。
實際上到了這個時候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目標搜尋和瞄準工作,測試人員則開口同地面指揮中心進行通話,楊輝已經在指揮中心透過運七上面的機載空地資料共享系統,實時觀看了剛才的一系列搜尋操作流程,聽到機上的操作人員請求投彈授權。
也就對著麥沉著地發出命令:“允許投彈!”
隨著地面授權投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