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大家都是為了錢而奮鬥。
話又說回來,實際上這次阿聯酋這位說的話裡面,也確實有一些說的很對的地方,比如說到經常執行超低空突襲任務的軍機需要儘可能的縮短整個機載彈射系統的反應時間,這種情況下使用拋蓋彈射是對飛行員的不負責任,對於這一點,楊輝表示絕對贊同。
實際上來說,就類似殲18這種以對地、對海攻擊為主要設計目標的飛機,本身是不需執行太多的空戰任務,這類飛機使用整體式座艙蓋就顯得沒有太多的必要,超低空飛行的時候並不太需要什麼前向視野無邊框,真正需要的是將飛行員的安全考慮在第一位,需要使用傳統的前後開合式座艙蓋,這一方面是降低艙蓋製造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更加容易鋪設艙蓋爆破管路。
上一位面共和國的飛豹之所以經常出事故,原因是氣動設計一開始就並不適合空軍在複雜的陸上做超低空突襲任務,所以才導致飛豹的事故率居高不下,再加上超低空突襲這種任務本來就是刀尖上的舞蹈,那出事故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飛機容易出事故可以理解,這些都是事出有因,反正大家都是明白人,所以也就不多說。但問題是出了事故之後造成的飛行員超高死亡率,那才是讓心痛的無法呼吸。
飛豹做為一款雙座的殲轟機,出一次事故就是兩位飛行員的生命,所以這事故的成本本來就高,這種情況下明明就更應該把彈射成功率的問題放在首要解決。
但事實情況是如何?作為一款超低空突襲作戰使用的殲轟機,這飛機居然是採用拋蓋彈射設計,而且這拋蓋彈射還是前後兩飛行員依次單獨拋蓋,這樣彈射下來所需要的反應時間要是不長才怪,而飛豹超低空飛行中出問題,哪來那麼多時間給彈射系統磨磨蹭蹭。
所以說,軍用戰鬥機的設計需要嚴格按照各種實際需求來設計,不能片面地為了先進而先進,最後還反而成了對整體設計的一個拖累,就比如同樣是整體式座艙蓋,雖然它不太適合執行對地、對海超低空飛行,但是中高空作戰的戰鬥機使用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中高空作戰能夠留給彈射系統反應的時間視窗相對較長,而戰鬥機也確實需要正向視野無邊框設計,所以F…22才使用了整體式座艙蓋+拋蓋彈射。
總的來說,這次的殲18選擇穿蓋爆炸彈射設計,絕對是最適合這款飛機的作戰環境所需,也的確是把飛行員的安全放在了核心設計要素當中,是深入地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精髓。當然了,這時候應該還並沒有這種東西。
“F…16的彈射救生系統反應時間是多少我不清楚,但是它絕對沒有我們JF…18戰鬥機彈射系統反應迅速,換一句話來說,論起安全係數的時候,其實F…16是比不上我們JF…18的,而現在飛行員的寶貴程度就不用多說了,所以我相信JF…18的設計思路是完全正確的。”
這又是一通忽悠之後,油霸才終於是意猶未盡地點了點頭,對於一款把飛行員安全問題作為核心設計要素來設計的戰機,阿聯酋有什麼理由來拒絕它?(未完待續。)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沒見識
?“快看,那邊的飛機就正在起飛進行工廠測試,現在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這款飛機的能力了,戰機的氣動設計一開始就非常注重中低空可操縱性和機動性,連帶著整個氣動設計也同樣賦予了JF…18戰鬥機極為優秀的短距離起降特性。”
真要說起JF…18現在的短距離起降效能,實際上還真就是挺一般的,大概也就是要比無尾三角翼戰機好那麼一些而已,整體水準實際上也就是目前主流三代機的起水準,對於這一點問題,楊輝也沒有辦法,誰讓JF…18的動力現在太過於孱弱,這直接導致整機的推重比甚至淪落到了和幻影2000同一水準。
就這樣的整機推重比資料,能夠把殲18的短距離起降效能飛到標準三代機的同一水準,本身就已經是氣動設計方面立了大功,而這一點之前也有同阿聯酋方面溝透過,到現在實地看了飛機的現場表現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氣動設計還真是不賴。
一群人就這樣目送著戰機跑道起飛,收回目光之後,則又開始議論起來:“這款飛機和美國的F…18戰鬥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聽說你們當年得到過諾斯羅普公司的技支援,那麼和美國的F…18C/D戰鬥機相比,現在的JF…18戰鬥機能夠全面壓制嗎?”
這話還真的就別說,現在楊輝確實不好說全面壓制這樣的話,畢竟現在說的是同F…18C/D戰鬥機作對比。
而這對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