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起不忘仔細叮囑他們明天就要的事兒。臨別之時,每人贈送了五十兩銀子,孫元起一再叮囑道:“些許薄禮,不成敬意。請與諸位賢兄洗浴、更衣,畢竟在江輪上要呆上還幾天呢!…”想來陳乾生這種聰明人,不會聽不出自己的弦外之音吧?
第二天,孫元起作別莉莉絲、託尼,以及兩位兄長,踏上江輪,沿著長江逆流而上。
船上無事,這時楊度才燒包地搖著紙扇,搖搖晃晃來頭等艙找孫元起。尚沒坐定,就出聲問道:“百熙,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你到了湖北,下車伊始,都有哪些打算哪?”。
在孫元起現有的五個暮僚中,林抒和三個青年都只能寫寫畫畫,真正能商量事兒拿主意的,算來算去只有面前這位。當下便反問道:“還不知哲子兄有何見教?”。
楊度“唰”。地合上紙扇:“湖北人可不好對付啊!”。
孫元起一愣:咱可是來湖北辦學校來的,幹嘛沒事“對付”。他們啊?
楊度繼續說道:“關於湖北人,《詩經》裡面就有“蠢爾蠻荊,大邦為仇,的說法,漢代賈捐之則說他們是“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民間謠諺“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更是播在眾口。這些都說明該地民眾狡計多端,輕佻易怒,難服王化。如果我們不事先做好準備,到岸之後突然讓湖北士伸來了個下馬威,以後很多事情就難辦了!”。
孫元起心想:你這應該算是地域歧視吧?
老早以前,孫元起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聽湖北同學說過一個順口溜:“奸黃陝,狡孝感,尖奸又狡是漢川。三個漢川佬,比不上天(門)河(陽)一個茗。”。由此來說,湖北人民確實不好惹!
又據說,**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三名中國代表中,僅湖北籍的就有五人。由此來看,湖北人民確實不太安分!
“哲子兄的意見是?”。孫元起虛心請教。
楊度開啟紙扇,擺出一副諸葛孔明的樣子:“這正是鄙人前來叨擾的原因!”。
楊度與孫元起如何計議,且不去細談。輪船在長江上行駛不止一日,終於抵達了武昌府的漢口碼頭。尚未下船,就聽見碼頭上鑼鼓喧天,老遠就能看見寫著“恭迎提學使孫大人”。的碩大橫幅。想來是上海的湖北官宦早已告知自己的抵達時辰了。
對於迎接,這也慣例。
按照孫元起的理解,巡撫類似於後世的省長、省委書記,如果掛著中央委員(即加兵部侍郎銜),那就是正部級(正二品):如果掛的是中紀委委員(即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那便是副部級(從二品)。
在巡撫下面,有三個副省級幹部:
排第一的是布政使,相對於分管財政稅收的常務副省長,副部級(從二品)。
在改制之後,提學使排第二,相當於分管科教文衛體的副省長,普通的只有正三品,因為身上失去了“欽差大臣”。的光環,見了布政使便低一頭,少不得磕頭請安。如今孫元起是帶著中央委員(學部右侍郎銜)的身份下去的,享受副部級(從二品)待遇。雖然排座次、念名單的時候,還在布政使之下,不過平時交往時,完全和布政使平起平坐,無形中省去了不少麻煩。
排第三的為按察使,類似於政法委書記、分管治安的副省長,標配是正三品。
放現在來說,從中央下放一個常務副省長級別的領導,而且這個領導的親戚是國務院副總理(文淵閣大學士),深受最高領導人的青睞(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省市主要官員能不到機場迎接?
孫元起不知這班湖北官宦究竟會鬧出什麼麼蛾子,整整官服,便和楊度一行抬步走下輪船。(未完待續。
一三七、今日捉將官裡去
�1�7在中國,有兩個地方最講究名次先後,一個是運動場、另一個便是官場。尤其是後者,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小至開會時桌上標籤的位置,大到決定重大事務時表態的先後,無一不必須按領導大小仔細擬定順序。稍有逾越,便被認定是失禮、**。以至於有些聰穎之人,僅從報紙上刊登領導人名字的排列順序,就能分析出誰誰誰春風得意、誰誰誰敗走麥城。
而且經過數千年的洗禮,這種尊卑有序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便是看錶演發生大火,生命危在旦夕,邊上人都不忘大喊一聲:“讓領導先走!…”由此可見一斑。
話說孫元起下了輪船,就看見迎接人群,沒有司儀指拼,便自然地排列整齊:穿著官服的排在最前面,其他衣裝楚楚的鄉老者宿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