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中國雖然宣稱中立,但從官方到民間都充滿了“聯日拒俄”的呼聲,日軍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以“長白俠士”、“遼海義民”之類名義撰寫檄文,在東北秘密張貼散發,號召民眾助日抗俄。日軍參謀本部更是派遣曾做過北洋軍教官的青木宣純大佐,以使館副武官的身份緊急來華,與袁世凱面商日中聯合組織情報機構和招募東北“馬賊”等事宜。袁世凱從北洋軍中挑選數十名畢業於測繪學堂等軍事學校的精幹士官,與日軍組成了聯合偵探隊。這其中就有後來大名鼎鼎的“秀才丘八”吳佩孚。鎮守“中立區”的直隸提督馬玉昆是甲午戰爭中的抗日英雄,此時也全面配合日軍,為日軍的敵後游擊隊“特別任務班”提供了大量軍火和經費,特別任務班成員甚至能在危急時遁入清軍兵營獲得庇護。馬玉昆還曾經秘密協助日軍招募馬賊,組建所謂的“正義軍”,直到後來關東軍和偽滿洲國政府對此進行公開表彰和紀念才揭密。“**先鋒”孫中山和秋瑾等人,聽到日軍的捷報時都歡呼雀躍。膾炙人口的詩句“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就是鑑湖女俠寫來謳歌日軍的。
比如中日是同文同種的兄弟之邦。民國時期,很多政府官員都是留日學生,對於一衣帶水的日本抱有深切的信賴依戀之情,骨子裡認為“中日提攜,東亞共榮”是理所當然的。比如“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家”魯迅,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三省之後,還寫詩道:“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比如中國故土。雖然不是大多數,但確實有不少人認為中國固有領土只有直隸、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八省區,外蒙、東北、西北、藏區、臺灣並非華夏故土,雖然他們比琉球、朝鮮、暹羅、安南、廓爾喀這些藩屬重要得多,可在特定條件下也是可以放棄的。毫無疑問,這種思想是極端錯誤的,一寸河山一寸血,中華尺寸之地都不能讓人——不過由此也能看出秦始皇的偉大,這十八省區幾乎和秦朝的疆域重合。
聽到馬君武的話,孫元起氣得笑了起來:“臺灣得失,無關大局?中日友善,兄弟之邦?笑話你提到康熙年間沙俄侵略,你怎麼不提明代的倭寇啊?告訴你,如果你一直抱著這種想法,三十年後,必是漢奸”
說罷起身:“吉甫,我們走”跟馬君武招呼也不打一聲,徑自走了出去。
劉斌也連忙站起來,說道:“這回來,我啥也沒說啊,以後報館被燒、被查封,可不關我的事兒”說完,隨著孫元起出門去了。
回到船上,那口鬱曲之氣在胸腹間徘徊,始終排解不去,讓孫元起覺得煩悶無比。託尼已經下船,開始籌備他的jbc去了,只有劉斌一人在邊上,除此更無旁人。只好和劉斌聊天:“吉甫,你說在英、法、德、俄、日、美等列強中,哪些是可以倚借的?哪些是需要提防的?還有哪些是死敵呢?”
劉斌歪著腦袋想了下,答道:“先生,我覺得可以倚借日、美,提防法、德,死敵是英、俄”
孫元起搖搖頭,不說話。
“那先生的答案是什麼?”劉斌問。
“我的答案?”孫元起說道,“我的答案和你的不太一樣。我覺得,可以倚借是美國、德國、法國,需要提防的是英國,而日本、沙俄則是死敵。”
“為什麼?”劉斌有些奇怪。
孫元起分析道:“美國這個國家,對於別國的領土不太感興趣,相對來說,它更喜歡利益、資源以及它自己認為的‘正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和中國衝突不大。德國在歐洲一直希望與英、法抗衡,也希望在亞洲培養一個盟友牽扯英、法,很多時候,它對中國比較中意。法國雖然現在佔據了越南一帶,但只能止步於此,它們喜歡浪漫悠閒的國民性格,決定它不會稱霸世界。所以說,這三個國家是可以倚借的。
“至於英國,一方面它與沙俄在中亞和其他國際事務上有衝突,另一方面它又想染指中國的領土,尤其是藏區。所以,它需要提防。
“至於沙俄,與我國接壤,時時蠶食我領土,不用多說,自然是死敵。為什麼日本也是呢?因為日本素來就有透過朝鮮半島侵略中國的野心。現在朝鮮已經被它吞併,下一步必然出兵東三省,進而是華北,直至全國。如果說沙俄是一次又一次地從我們手中奪走零錢,那麼日本則是偽裝親善,騙取我們信任,最後直接奪走我們的錢包
“假如這六個國家都用罪犯來譬喻的話,那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