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不設總理,甚至孫中山提名宋教仁擔任內務總長也未獲參議院透過。
好在不久南北議和達成,民國政府北遷,宋教仁終於可以在內閣中露臉,但也只是排名靠後的農林總長。而且在地方上,有北洋系、湖北系、川陝系等名目的地方豪強;在內閣中,趙秉鈞、孫元起、張謇等名聲也都遠在自己之上,自己要當總理似乎遙遙無期。恰值此時,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同盟會因為革命成功、目的達到而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
革命成功後,對於同盟會未來走向,孫中山、黃興等人都沒有個明確規劃,甚至不少人認為解散也無不可,宋教仁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在他看來,孫中山、黃興等人都是功成名就,甚至可以相約放棄參加總統競選,擔保袁世凱必然當選,當選後十年不換總統。而自己呢?一旦失去同盟會這個憑仗,還有什麼資本和趙秉鈞、孫元起、張謇等去拼鬥?
所以同盟會不能倒!不僅不能倒,還要爭取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未完待續。。)
ps: 求月票!求推薦票!
三七八、我是西州熟魏三
可眼下的事實卻是,自北遷之後同盟會就已經失去對臨時參議院的控制,淪落為和新中國黨搶奪第二大黨的配角;而且臨時參議院的席位已經被瓜分殆盡,很難找到同盟會擴編的空間。
怎麼辦?
這個問題自然難不倒宋教仁。他馬上就想到了解決辦法:聯合其他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參議院中佔有相當席位的統一共和黨。而且與其他政黨聯合,還可以降低那些同盟會元老對黨派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增強自己的實力與地位。
可同盟會的那些元老哪個不是人老成精、奸猾似鬼?一眼就看穿了宋教仁“摻沙子”的伎倆,對於改組強烈反對。他們的理由是,同盟會系革命同志數十年留學所成,如今應當以生命維護這一偉大的名號,讓它與民國共享榮光,怎麼能隨便改組呢?大多數普通會員也認為“同盟會”三個字是老字號、金招牌,不應當隨便改組。
宋教仁對此予以嚴詞駁斥,認為眼下同盟會流品猥雜、泥沙俱下,內部意見分歧、思想混亂,導致整個黨派四分五裂、渙散無力,在臨時參議院中影響力甚至不及新成立的共和黨、新中國黨,其根源就在於同盟會組織龐雜、思想陳舊、革命目標模糊。為淘汰流品、融合新舊,重新振作,併力爭在國會大選中獲勝,同盟會就必須要改組,而且要儘快改組!
同盟會的元老則反唇相譏,同盟會之前又不是沒有改組過。結果怎麼樣呢?結果越改越亂,越改越差。所謂“流品猥雜,泥沙俱下”、“意見分歧。思想混亂”、“四分五裂,渙散無力”等弊端,其實都是彼時改組所造成的。誰知道這次改組會不會雪上加霜?在結果不可預知的情況下,最好“一動不如一靜”!
元老的意見也不是沒有道理。事實上,在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時,同盟會確實已經改組過一回,當時改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由地下轉為公開,二是由革命團體變為政黨。改組後的同盟會《總章》規定,只要是具有一定知識的成年中國人。贊同同盟會宗旨,由兩名會員介紹,經過評議部認可,就可以成為同盟會會員。
那時候革命剛剛取得成功。同盟會員內則是臨時政府的總長、次長。外則是各省都督、司長,可謂聲勢烜赫。熱心革命的自然蜂擁參加,趨炎附勢、投機倒把的人也想捷足先登,加上入會條件如此寬鬆,很快會員人數就突破了十萬大關。在會員人數驟增的情況下,難免會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就像《阿q正傳》裡的趙秀才,用四塊洋錢便換到了“柿油黨的頂子”。
見大多數會員反對,宋教仁並沒有退縮。他一方面宣稱改組後的同盟會與之前所持的態度、手段並無二致。犧牲的進取的精神將會一以貫之,不會更改;一方面到處演講積極遊說。爭取獲得更多支援。儘管宋教仁苦口婆心舌燦蓮花,依然有很多人不買宋教仁的賬,對改組的認可也僅僅侷限於宋教仁所在的同盟會北京本部。而且從整個過程來看,也是宋教仁推動北京本部對改組的認可,北京本部代表整個同盟會表示贊同。
孫中山、黃興二人作為同盟會的領袖人物,似乎打定功成身退的念頭,在此過程中一直沒有明確表態,完全置身事外,所有的改組事務完全由宋教仁負責,包括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公會等黨派的談判。故而外間有傳言說宋教仁此舉純粹是效法宋江,意圖架空孫中山、黃興,然後甩開膀子單幹。
在孫黃二人沒有出面反對,而且一再表示不願多過問黨事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