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2 / 4)

小說:重生之大科學家 作者:兩塊

專注的化學、物理學、電子學、天文學等與生物學幾乎是井水不犯河水。很多生物學家接到邀請的時候,心裡都不禁冷笑三聲:想玩生物學?你也配!

生物學幾乎是人類所有學問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門學科,早在人猿相揖別、甚至在人還沒有成為人之前,人類就在不斷地認識周邊的生物,只有準確分辨哪些動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動植物存在危險,合理的趨利避害,才能更好地儲存性命;在豢養牲畜、種植作物的時候,只有準確地掌握動植物的發育規律,才能獲得更好的收益。

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積累、無數人的摸索,生物學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學科壁壘也相對難以打破。用句惡俗的話來說:生物不是你想玩,想玩就能玩!不過礙著約翰遜博士的偌大名頭以及《science》雜誌社的盛情邀請,他們還是耐著性子看了下去。

孫元起本身對遺傳學的瞭解就僅侷限於中學生物課本以及新聞媒體上的隻言片語,論文中描述、猜想的部分遠大於論證、資料的內容。雖然新造的科學術語不少,但總體上卻非常淺顯易懂,閱讀和理解起來都不是難事。隨著論文一頁頁深入。大家的臉色都逐漸凝重起來,開始不時陷入沉思:

什麼,遺傳物質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質?透過肺炎球菌的型別轉換實驗以及噬菌體實驗可以驗證?

什麼,dna是雙螺旋結構?可以透過dna結晶的x衍射照片來證明?

什麼,癌症的形成是因為轉化基因(癌基因)突變導致的?轉化基因在人類和其他動物基因組內一直存在,擔負著正常的生理功能?

什麼。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以孕育出新的個體?

……

生物學家們越看越震驚,有些甚至迫不及待想帶著論文回到實驗室。驗證孫元起在文中提及的一系列石破天驚的結論。各自心裡對孫元起的印象也隨之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若他早十年涉足生物學。生物學豈不是也會跟物理學、化學等學科一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最終大家的結論都是大同小異:無論約翰遜博士在論文中提及的結論正確與否,都會將生物學,尤其是遺傳學,往前推進了一大步,甚至是跨入全新的時代。

科學記者、專欄作家聞訊之後,也憑藉著自己對論文的理解在報刊雜誌上為孫元起擂鼓助陣、推波助瀾。《泰晤士報》的新聞標題是《人可以像植物一樣無性繁殖嗎?》,幾乎一把就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前面的導語也同樣具有誘惑力:

春天到來時,農夫會用幼苗或嫩枝插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從而收穫和之前植物一樣的果實。在東方瑰奇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中,一隻姓孫的猴子能夠用自己的毛髮變出一個同樣的自己。那麼人類能不能和植物或那隻姓孫的猴子一樣進行無性繁殖呢?比如用身上提取的一個細胞,然後培育出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新個體。對此,神奇的約翰遜博士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巧合的是,約翰遜博士同樣來自東方;也姓孫。

一貫嚴謹的《基督教箴言報》則關注克隆人可能會帶來的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每日先驅報》則以《不孕不育者的福音:約翰遜博士的解決之道》為題,大篇幅報道孫元起在論文中提到的幾種生育方法,比如體外受精與胚胎移植技術(即2010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試管嬰兒技術)、後來發展出來的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技術以及克隆技術。

至於高貴冷豔的《紐約時報》,則是一本正經地探討孫元起在論文提及的癌症起源,當然,這也非常吸引讀者的眼球,畢竟癌症死亡率極高,一直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而且孫元起提出的幾個觀點也都非常帶有趣味性。

比如孫元起提出癌基因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進化史。他認為在從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進化的過程,面對身體出現殘缺曾經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斷肢重生,像蠑螈、壁虎等生物就保留了這種功能。聽上去這種功能非常有用,但有利必有弊,弊端就是決定斷肢再生的基因很容易失控,一旦失控就會演變成死亡率極高的惡性腫瘤。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生物權衡良久,發現肢體殘缺是九死一生,患罹癌症則是十死無生,最終還是選擇了後一種,那就是不要斷肢重生功能。

儘管選擇不要,但是這種基因依然潛伏在人體內,在普通情況下擔負著正常的生理功能,一定激發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