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3 / 4)

小說:重生之大科學家 作者:兩塊

可能患罹腫瘤。那什麼情況下容易發生癌症呢?孫元起接著提出了他的第二個觀點,即人體的細胞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傳50代左右,然後進入極限,大部分細胞都會死亡,而少數倖存的細胞會在再生基因的調控發生某種變化,使其能突破限制無限地分裂,然後形成癌症。

早先人類會因各種疾病而死,平均壽命不過四、五十歲,大多數人往往還沒有活到細胞凋亡的極限,細胞還沒來得及發生變異就病死了。工業革命以後,生活條件逐漸好轉,科學技術尤其是醫藥科學得到長足發展,人類壽命大大提高,而這恰恰給了細胞以變異的機會。今後人類患罹腫瘤的機率還將逐步提高。

就在孫元起的論文在西方掀起一波又一波討論的熱潮時,趙景惠也和盧瑟福乘船抵達了法國的馬賽港。歐洲的記者對於這兩人同樣非常感興趣,不僅因為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都做出了傲人的成績,而且他們這兩位獲獎者都來自同一所學校。

時至今日,諾貝爾獎以評價相對公正、獎金數額巨大等因素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已經頒出的十二屆中,兩個獎項的獲獎者來自同一所學校,這還是第一次。而且這所學校在此之前已經有了3位獲獎者在校任教,再加上這兩位,他們在短短5年之間把諾貝爾獎的三個科學獎項全部得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更令記者們感興趣的是年近而立的趙景惠。夫妻店在諾貝爾獲獎者是有先例的,早在1903年居里夫婦就因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與老鄉貝克勒爾分享了物理學獎,不過趙景惠、孫元起夫妻倆與他們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首先,孫元起和趙景惠研究的領域完全不同,一個是化學、物理學、天文學、電子學以及新近的生物學等,而另一個則是醫藥學,根本就沒有任何交集。

其次,兩人都是獨享了當年的獎金,足見他們的研究成果是獨步天下。

第三,兩人得獎時都才三十歲左右,尤其是趙景惠,甚至創下了最年輕獲獎者的記錄;而居里先生得獎時是44歲,居里夫人也已經36歲。

趙景惠和盧瑟福剛下船,就被一大堆記者牢牢圍住,嚇得老趙趕緊攔在前面,把這些記者往四下推搡。記者們一個個都年輕力壯,老趙的推搡無異於蚍蜉撼樹,他們的問題也緊接著一個個飛來:

“盧瑟福先生,你之前曾在紐西蘭基督城坎特伯裡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求學,之後又曾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做研究,如今在遠東的經世大學任教並取得輝煌成就。特斯拉先生同樣也是在經世大學獲得諾貝爾獎的。請問這其中有什麼奧秘?”

盧瑟福沉吟道:“並沒有什麼奧秘,如果有的話,那就是經世大學優越的研究環境以及約翰遜博士的卓越領導。”

“經世大學這些年來的優異表現,是不是意味著科學中心再從西方轉移到東方?”

盧瑟福道:“如你們所知,經世大學是當今最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科學中心的轉移,只是表明古老的東方正在崛起。”

“約翰遜博士最近發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論文,你知道麼?對此有何看法?”

盧瑟福點點頭:“在輪船經過蘇伊士運河的時候,我從報紙獲知了這個訊息。我覺得這是揚克這幾年來做出最正確選擇,不僅對他自己有好處,對世界的科學界也有好處。”

“可是他選擇的不是他所擅長的物理、化學、天文、電子等,而是從未涉足過的生物學,請問你對此有何評價?”

盧瑟福笑道:“或許揚克覺得瑞典科學院不可能再給他頒發物理或者化學獎了,所以他想到卡羅琳醫學院試試運氣吧?”(未完待續。。)

ps: 昨天喝酒,沒能更新,抱歉。看看明天能不能補上吧……

三九四、夕望龍城陣雲起

又問了幾個問題,記者們便把焦點對準了趙景惠。

“約翰遜太太,作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請問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記者的提問趙景惠還是聽得懂的。早在經世大學建校之初,孫元起意識到中國與歐美各國在科研水平上存在巨大差距,在自己親自動手編譯教材、宣介科學發展潮流的同時,積極鼓勵學生主動閱讀、翻譯西方各類科技書刊,加上學校裡有很多外國老師和留學生,一來二去,學生們的外語水平都出類拔萃,趙景惠自然也不例外。

儘管趙景惠對外語非常熟稔,但她從未經歷過如此陣仗,難免有些慌張,說話也有些磕巴:“對於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厚愛,我、我感到非常榮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