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徒。徒弟如果要跳門,都要講清楚跳門的原因,由門長同意後,才能去再拜師父,現在跳不跳都無所謂,沒有什麼約束,也沒有什麼人管。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捧哏、逗哏——這裡頭深了去了
行規解析
【演出形式】
相聲是民間藝術,最初演出的環境都很差,像北京的天橋、天津的三不管、南京的夫子廟。一開始就在街頭便道和廟會空場,行話叫“撂地”。比如說北京天橋,舊時候那個地方不用付地租,攤販雲集,各種雜耍藝人就找空閒場地操練。相聲藝人通常是用白石灰粉在地上畫個大圈兒,行話叫“畫鍋”,觀眾就圍在圈外看,慢慢地圈外加了幾條破木板子釘成的條凳,能讓觀眾坐下來了,再往後相聲藝人又弄點油氈搭上蓆棚了,能遮陽擋雨了。
到了上世紀20世紀初,北京南城陸續出現了青平閣、大觀樓一些雜耍園子,相聲也就從“撂地”賣藝發展到上舞臺表演,跟其他曲藝形式一起表演。到解放以前,開始出現了一些茶社。1938年到1948年,常連安先生在老西單商場創立了啟明茶社,這裡可以說是相聲的搖籃,先後有七十多位相聲藝人成名成家,他們中後來有的留在北京,有的去了天津,像常氏兄弟、郭全寶、蘇文茂、王長友這些相聲名家都是從這裡出來的。
到了今天,相聲也能進到劇場裡演出,劇場能容納的觀眾比茶館更多了,像最近郭德綱就在解放軍劇院開過專場演出。逢年過節,民族劇場、北展劇場也都辦過相聲的專場演出。
【節目順序】
一場相聲演出通常是七八個節目,壓軸“攢底”的是大腕兒。舊時候是師父帶著徒弟一塊兒演,開場的節目往往是最年輕、剛進門的徒弟打個燈謎,說個簡單的笑話,水平越高越靠後,輩分越高越靠後。
【收入分成】
捧哏和逗哏的收入肯定是不一樣的,老話說是“三分逗,七分捧”,其實這是抬舉捧哏的,要不人家不給你好好捧。實際情況都是逗哏的收入比捧哏的多,現在開明瞭,無所謂了,逗哏的不太跟捧哏的計較。但是舊時候,一些大師名家說逗哏的,能拿到八二開甚至九一開,說一場相聲掙一百塊錢,逗哏的拿九十塊,捧哏的只能拿十塊,但那捧哏的人也願意,你要是給別人捧,可能也就五塊錢。
還有句老話叫“死分活值”。舉個例子,侯寶林演一場拿三分,名氣小一點的拿一分,沒名兒的拿半分,演出完了,把大家的分數加到一起,用票房一除,每分比如是100元,那侯寶林就拿300元。
術語解析
【包袱】
很多人把“包袱”和笑料畫等號,這是不對的。“包袱”是相聲的術語,指的是經過精密組織、鋪墊,達到的喜劇效果。比如馬三立說的《逗你玩》,前面絮絮叨叨說了一大堆,這個賊怎麼跟小虎做遊戲,怎麼教他念自己的名字,經過這麼多的鋪墊,三番四抖,最後賊起飛智,把小虎媽晾在外面的被單偷走了,達到讓觀眾開懷大笑的效果。而笑料就是非常簡單地透過語言動作即時地達到讓觀眾發笑的目的。比如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一個男服務生把蛋糕扣到客人頭上,這是屬於淺層次的幽默手法。
【柳活】
“柳活”中的“柳”就是指唱,是一種仿學。相聲在初創階段就有人靠滑稽說唱吸引觀眾,一上來就先來一段唱,稱為“門柳”,最初唱的以京劇為主,像朱紹文、範有緣、郭瑞林等,都曾經是京劇藝人,此後各種戲曲選段都可以作為仿學的物件。後來凡是以學唱為主的相聲統稱“柳活”。
【貫口】
“貫”是連貫的貫,就是講一氣呵成,麻利地有節奏地把一段詞兒說出來。貫口也分不同的型別,也分不同的種類,有的是把各種名稱落疊在一起,比如《報菜名》;也有敘述性的,比如《八扇屏》。
【子母哏】
甲乙兩個人一對一句的,詞兒差不多,你說一個謎語我猜,我說一個謎語你猜。你出一個上聯,我對一個下聯,不太分得出誰是捧哏,誰是逗哏。
【一頭沉】
與“子母哏”相對的叫做“一頭沉”,甲臺詞較多,以甲的敘述、介紹、評論、講、模擬為主,乙聽見敘述的同時,有時與甲議論發表看法,有時提出問題請甲解釋,更多是為甲的論點做補充。透過乙嚴絲合縫的襯托,點出問題,加深矛盾,揭示主題,抖響“包袱”。
【倒口】
又名“怯口”,就是說方言。有的是從頭到尾都倒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