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相聲門 作者:莫莫言

的是中間插一段倒口。創作時,根據內容需要設計好,表演時就使用某地方言方音來敘述或摹擬人物。語言本身具有鄉土氣息,也能產生風趣。方音過去多仿學河北省深縣、武清縣、饒陽縣、安國縣的家鄉話,後來逐步發展到仿學冀東、天津、膠東、河南、上海等地的方言方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1)

【傳統學藝方式】

師父教徒弟不像現在老師教學生安排固定時間上課。師徒的關係更像父子,以前彼此住的都近,街坊鄰居,沒事的時候就要到師父家來,讓師父給指點指點新學的段子,哪有問題,哪有進步。平時還要幫師父家買菜、做飯、看孩子。

【出師】

相聲不像學車,先樁考,再路考,沒有這麼一說,也沒有所謂的結業考試,到了日子就出師,甭管什麼水平。也有沒等出師就跟著師父上臺了,一場相聲大會,七八個節目,頭了徒弟上去先開個場,猜個燈謎。往後開場有起色了,成了師哥了,就往後排,讓年輕的小師弟先上,水平越高越靠後,越往後身份越高,什麼時候“攢底”了,就差不多了。

【偷藝】

偷藝在相聲門裡有個術語叫“捋葉子”。有一句老話叫“寧贈一錠金,不贈一句春”,意思是說你要是沒錢了,我可以給你點兒錢花,但是我不能教你一個段子,不能讓你長能耐。那會兒可以做到保守,你沒有攝像機,我說得再精彩,你也錄不下來。你要是想學,怎麼辦?只能自己買票到園子裡當觀眾,愣聽,這就叫“捋葉子”。

舊時候學別人的本事不算犯忌諱,都是為了長能耐。要是“捋”得好,也許還能被寫上一筆,×××當初天資聰穎,刻苦認真,敏而好學,博採眾長,終於成為一代大家。

【代拉師弟】

代拉師弟,簡單地說就是幫著師父收徒弟。相聲門裡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就是兒子不能拜父親為師,所以子承父業說相聲的通常都會拜在父親同輩的門下。比如侯寶林先生的兒子侯耀文,就是按照侯老的遺願,由李伯祥代替師父趙佩茹將侯耀文收入趙家門下;馬三立的兒子馬志明則由侯寶林先生“代拉師弟”,一同拜在朱闊泉門下,算是第六代,由於他的這個輩分太高(馬季、侯耀文的師叔,馮鞏、李金斗的師爺),所以馬志明也公開表示只收學生不招徒弟。

【四門功課】

相聲的四門功課就是說學逗唱。這些最早都是八角鼓的口技。具體來說,“說”包括說、批、念、講四種手法。吟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軼事都算是“說”的學問;“學”指的是模仿各種口技、雙簧,模擬方言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的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唱”指的是“發四”、“弦子書”、“太平歌詞”各種戲曲,統稱之為“柳活”。

關於說學逗唱,馬季先生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相聲既然是笑的藝術,那麼在“說、學、演”中都有“逗”的成分,否則,說就成了做報告,唱就成了聲樂表演,馬季提出相聲應該是“說學演唱,逗在其中”。

常寶華回憶舊時學藝

我自己學藝經歷比較坎坷,我七歲就跟著母親到天津和大哥學藝,那會兒他已經在津門很紅了。六七歲的孩子也談不上喜歡相聲,看見別的孩子都揹著書包上學了,我就跟哥哥說情,讓我上學。結果我只上了8個月的學,就被父親叫回北京,開始了我的藝術生涯。

當時我父親在北京西單商場有一個啟明茶社,我記得茶社有兩個牌子,一個是相聲大會,一個是文明相聲。那個時候相聲已經脫離了“撂地”、“畫鍋”這樣純民間的藝術形態,開始注意相聲的淨化。我從1938年開始學藝,那時還太小,不能上臺,每天在啟明茶社聽相聲,學相聲,整整一年之久,到了1939年我就上臺了,一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在啟明茶社我整整說了十年相聲,十年寒窗,不是鐵硯磨穿,而是嘴皮磨穿。到了解放之後,我就參軍了。1951年,我拜了馬三立先生為師。

可發現自己會的那幾十段傳統相聲到了部隊裡完全用不上,結果有兩年沒有上臺,我知道寫不出新東西,絕對上不了臺。當時的形勢逼得你必須寫,所以1955年,我寫了第一個軍事題材的《海上偵察》。從那之後,又陸續寫了不少適合軍旅表演的新段子。直到今天,我一共寫了170多段曲藝作品,包括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