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小說:相聲門 作者:莫莫言

為師”,所以,學習上,可以有很多老師,觀眾對我們的演出提出建議和意見,他們也是我們的老師。

相聲界區別於其他藝術門類的一個特點就是有合作有競爭,其他的藝術門類要麼缺少合作,要麼缺少競爭,而相聲多以兩個人為主,這就註定了要合作。為了相聲的發展,相聲界的人士還是比較團結的,在不同的看法中求同存異,但是目標一致。相聲在求索中發展,可以有其他的看法,但是這個看法的對與錯需要時間來驗證。另外,某個人的過失或者錯誤,不代表相聲界的過失和錯誤,不能因某個人而否定整個相聲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馮翊綱:郭德綱讓庸俗的人接觸了藝術品(1)

臺灣相聲雖然和內地相比起步較晚,但卻具有它自身的特點,如今臺灣的相聲,是根據內地傳統相聲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臺灣模式。如非必要,演員可以不穿長袍,使用貫口也可以不再是北京、天津、山東、東北的方言,還加入了閩南語、英語、日語。而且戲劇的成分也加重了許多。為了瞭解臺灣相聲的來龍去脈,發展演變,以及相聲團體如今的生存情況,我們採訪了臺灣知名相聲表演團體“相聲瓦舍”的創辦人、主演馮翊綱。

1949年是臺灣相聲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此時臺灣才出現了相聲。二戰期間,臺灣受日本統治,主要語言是日語和閩南語,而不講普通話。1949年新中國成立,內地各省都有人進入臺灣,加上臺灣當局實行全面的國語教學,因此,助長了凡是用國語表演的藝術形態的傳播。

當時臺灣的“螢橋”茶社有一個“樂園書場”,很多解放初期來臺灣的外省籍的青壯年經常聚到那裡思鄉聊天,用自己的方言談話。其中有一些有演藝才華的人開始組織演出活動,他們中以魏隆豪和吳兆南最為出眾,兩人都是北京人,表演的都是北京的一些相聲段子。

也正是魏隆豪和吳兆南,臺灣才有了相聲。上世紀50年代後,魏和吳已經成為臺灣相聲界具有指導性意義的人物。他們曾是內地“啟明茶社”的茶客和相聲票友。

1967年,魏和吳第一次出版唱片,總共59個段子,包括《滿漢全席》、《捉放曹》、《歪批三國》等,因為輕鬆幽默的談吐方式,使得這些段子的傳播十分驚人。1982年,這些唱片又被轉化為盒帶。然而由於臺灣當局致力軍經建設而忽略了文化,因而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臺灣相聲仍舊是魏和吳曾錄製的那些,沒有再出新人新作。

1985年,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教授賴聲川製作了一部《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他將相聲透過戲劇的形式串聯起來,並且加入了一定的故事情節,被稱作相聲劇。從此瀕於滅絕的臺灣相聲起死回生,形成了一種可以存活的新的方式。賴聲川也被譽為“臺北劇場最閃亮的一顆星”。1986年,賴聲川的光碟是臺灣全年度有聲出版品的銷售冠軍。此後的20年來,整個臺灣都以賴聲川以及他的戲劇團體——表演工作坊為一個標杆,出現了很多相聲專業或非專業團體,比如“相聲瓦舍”。進入90年代,臺灣又出現了臺北曲藝團,這也是臺灣唯一一個國立相聲團體。1995年,相聲被編入了臺灣的初中教育課本。

“相聲瓦舍”不是劇團是外號

“相聲瓦舍”是臺灣第一個專業的相聲藝術表演團體,創辦於1988年,可以說,我整個是在模仿賴聲川創辦一個劇團。當時我是大四的學生,而且開始時“相聲瓦舍”不是一個劇團,是我和搭檔宋少卿做表演的一個外號,瓦舍的意思是劇場,因為當時大家喜歡聽光碟的相聲,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到劇場來看相聲,因為相聲要看見,相就是看的意思,它有一種宣傳的意味。

“相聲瓦舍”不是臺灣最早做相聲的團體,可以說,沒有賴聲川,就沒有馮翊綱,沒有“相聲瓦舍”。賴聲川是我們的大學老師,我最初不是跟隨他做相聲,而是戲劇,只是因為我們同是相聲迷,所以,我會模仿賴聲川製作相聲的方式來製作相聲。嚴格來說,臺灣的相聲劇是由賴聲川開創的,他有6個可以直接稱為相聲劇的作品,比如經典的《這一夜》、《那一夜》,我模仿賴聲川,我就走在他的後面。

相聲劇是臺灣媒體編造的

有人說賴聲川做的是戲劇,“相聲瓦舍”是一直長期堅持做相聲的團體。但在相聲和戲劇上,臺灣和內地的理解完全不同。在臺灣,沒有觀眾會去區別相聲和相聲劇,因為它們是一回事。在內地,相聲叫曲藝,而不是戲劇。這個分類是從上世紀80年代才有的,它是故意建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