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電影知道答案 作者:幽雨

整整30年後,身為校友的楊德昌,根據這個震驚一時的事件,拍攝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此記錄了曾經動盪的年代和那個走向歧途的少年。

隨著“小貓王”探監時送給小四的那盒磁帶,被監獄人員扔進垃圾箱,小四的青春就以這樣的方式被現實無情地拋棄。

身為旁觀者的我們,看到此情此景,難免在心裡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究竟這起慘案是由誰造成的?是小四嗎?

小四還只是一個孩子,不管是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是稚嫩的。他的生活本該是風平浪靜的,就像我們每個曾經上學的人,來往於學校、課堂、家庭三點一線之間。只要心無旁騖、好好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就OK,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去擔心和發愁。

然而,自從認識了小明,小四便介入到他從前很少接觸到的世界——那就是真實的社會,而小明就是現實的化身。

當然,小明的放蕩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從小就過著寄人籬下的貧窮生活,使她的內心充滿了陰影,缺少了基本的安全感,因此她只有不停地變換著男友,尋求內心的慰藉。

青春期的她早已顯露出成熟女人的味道,言談之中總是透著淡淡的世故和淺淺的虛榮,也許只有對她痴迷小四沒有看出來,或者說他不願意看出來。

小明和小四其實是一樣的,她的悲劇也不僅僅是個人造成的。她所有的掙扎、曖昧和迫不得已,都是為了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她完全順應著這個時代,雖然小四的出現曾經讓她動搖和猶豫過,但是最後小四還是沒能改變她。

她始終還是搖擺不定:哈尼無法改變她,小四也無法改變她,她其實已經被這個世界同化了,在一個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我們身邊當然不乏這樣的女生。她們或在舞廳的吧檯上醉生夢死,或在不見陽光的地方出賣著自己的靈魂。對於她們,我們不免嘆息和扼腕,更要提醒後來者:

任何打擊都不足以成為你墮落的藉口,即便你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你卻依然可以改變自己,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永遠走下去。

與現實的小明為了生活而選擇墮落不同,小四隻是活在理想世界中的孩子,因此兩個人的悲劇似乎早已註定了。

小四最好的朋友小貓王,曾經這樣評價小四:“你不要看他(小四)是個好學生,你如果惹了他,他會和你玩真的!”

小貓王看得很準,小四的確不是混社會的人,混社會的人沒有所謂的原則和“不可以”,他們圓滑世故,懂得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就像羅大佑在歌裡唱的那樣:

“這個世界有著它獨特的遊戲規則:你對我笑一笑,我跟你握握手;臉上你看不到,心中要算計好;好像是為大家,其實是為自己;有時候你會輸,有時我會贏;最高原則是有自知之明,最少投資多一點收穫;別說你不在乎,別說你死要面子,我們的目的可能都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要幻想中(3)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現實的人們頂多只是氣急敗壞、虛張聲勢,很少會主動做出傻事。真正主動殺人的人,都是生活在現實之外的,他們是憤青、是“無知者無畏”的文盲,當然還有像小四這樣不懂現實的無辜少年。

正是對現實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小四才錯誤地將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小明身上。當最後的希望破滅之時,他也只能親手埋葬自己。小四的悲劇就在於現實經驗的缺失,在於他無法正確地理解環境。他的天真善良與這個現實是格格不入的,和小明的想法也是格格不入。

小四第一次見到哈尼的時候曾經說:“如果你寫封信給小明,就不會發生這麼多的事。”他以為小明如果知道哈尼的訊息後,就不會和別的人好。然而,在哈尼之後,小明有滑頭、小虎和他;在他之後,小明還有小馬,也許還會有小杜、小王,總之小明就是這樣現實的女孩——錯了,是女人。

“愛情是這個社會壓力中最好的、最陰險的、最有效的工具。”德意志的鬼才導演法斯賓德(Fassbinder)似乎早有預言,而小四正是死在了現實社會的一個陷阱之中,那就是功利的愛情。

當他最後試圖透過“這個世界上只有我能保護你”這樣稚嫩的話語,向小明最後一次表白自己的時候,他才發現從一開始他就是錯的。但此刻他的內心早已打上了死結,所以只能用自我毀滅的方式終結了青春。

看到小四和小明的悲劇,我真想對所有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說一句:

這個世界根本不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