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搞壞的。
這兩個職業有沒有那麼罪大惡極洪濤不清楚,有人打著環保、治理霧霾的旗幟沒少強買強賣、荷包裡塞得滿滿的,然後去海南島或者國外,找個山清水秀、空氣裡都帶著甜味兒的地方,買座大宅子倒是真的。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京城人,洪濤是看著城市氣候一天天變化的。在他小時候,每到冬季就會有各種強度的西北風光臨。
它不光自己來,還呼朋喚友,帶著北方的沙塵呼嘯而至,把天空都刮成了暗黃色。人們想出門,不僅要穿得厚厚的,還得把嘴和鼻子檔好,否則就會弄一嘴沙子。
那時候的女人最明顯,她們會用一種叫做紗巾的東西把腦袋包裹得嚴嚴實實,既能看到路、又能防風沙、還可以作為一種服飾。
紅的、黃的、綠的、彩色的,一到冬天,大街上就會有各種顏色,也算是一道風景線。
但當年只有風沙沒有霧霾,就算有也扛不住五六級西北風隔三差五的刮,早就被吹到渤海灣上面去了。
霧霾這玩意到底是什麼時候來的洪濤沒關注過,但他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把這個壞傢伙帶來的好像不是燃煤爐子,也不是工廠的煙囪,而是大街上越來越多的汽車。
自打京城時不時開始嚴重堵車之後,原本在冬季裡常見的藍天就總是很害羞,大風不吹上多半宿絕不露面。
大風也討厭,隨著城市越來越大,全球氣候越來越暖,它來京城串門的次數也一年比一年少。就算來也是匆匆而過,不願意多停留。
汽車尾氣越來越多、風力越來越小,再加上城市像攤煎餅般一圈一圈的往外擴大,廢氣積攢的也越來越快,消散的越來越慢,這恐怕才是霧霾的真正成因。
這個結論只是洪濤自己總結出來的,專家們肯定不會同意。他們會拿出五花八門的資料、透過各種各樣的媒介、堅持不懈的告訴大家:霧霾是必然,想治就得花錢買裝置。
至於那些資料是怎麼來的,不許問,更不許追根刨底。專家說有就得有,沒有也有!
不過有一件事兒洪濤是確定的,每年春節前後的大半個月時間裡,京城的大街上堅決不堵車。各單位、部委、機關的車輛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停了,私家車也出來的少了,然後京城的天空藍顏色就多了。
要說廠礦企業都停工了,這個理由也站得住。但老百姓總不能都把嘴縫上,不吃不喝不取暖吧。
正相反,在節日期間各家各戶烹炒煎炸、爐火熊熊的時間肯定比平時高好幾倍,飯館廚子們肯定也比平時忙了很多。
由此可見,霧霾好像和百姓的生活習慣、廚子們的烹飪方法沒啥必然關係,倒是和過多的機動車息息相關。
有這種想法的不光洪濤一個人,很多老鄰居們也覺得用電比較貴,只能取暖不能做飯,很是牴觸。而且各家各戶都自己花錢安裝了土暖氣,突然說要全部拆掉,過慣了精打細算生活的人會很不捨得。
尤其是中老年人,他們節儉了大半輩子,每件物品能修就修、能湊合就湊合,好好的爐子和暖氣直接變成了廢鐵,特別心疼。
假如這件事兒可以慢慢推進,給大家一個選擇的餘地,效果會好很多。相對於中老年人而言,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捨得花錢。電暖氣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它比較乾淨,更符合年輕人的生活。
讓他們先用,有什麼優缺點就會慢慢體現出來,是好東西總會發光的。順便再徵收一些燃煤費用,把用電和燒煤的成本拉平甚至超出,這樣就能引導大家逐漸接受更清潔的能源。
燒煤的人數一少,製作爐具、蜂窩煤的工廠也就相應減少了,產量一少價格自然上升。等到燒煤比用電還貴,大部分人自然而然就會選擇電暖氣。
這麼做不僅能減少政府補貼,還能讓大家心裡舒服點,因為有了選擇,不是被強制。
可為什麼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都是強制性的一刀切呢?兩個字,懶政!再來兩個字,利益!
一刀切比市場化簡單粗暴,很多官員的畢生精力都用在了升官發財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愛因斯坦來了,他也不能既當政客又當經濟學家,同時還兼職科學家。
所以官員們對搞經濟、搞民生一竅不通,更不願意為了百姓的事兒去冒任何風險,弄一刀切的政策遠遠比用經濟手段引導來的容易,責任也少。
至於說老百姓樂意不樂意、難受不難受,誰在乎呢。不樂意你能咋滴?人家這個烏紗帽又不是百姓給的,憑什麼要讓你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