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小說:奪鼎1617 作者:夢幻天書

寧遠伯如今還是在寧遠城中,組織排程人馬。對於京城之輿論,似乎關注不大。”

王德化很是仔細的組織著自己的詞彙,唯恐一句話說得不好,給自己和李守漢帶來大麻煩。

崇禎鼻子裡哼了一聲,“這位李愛卿,倒是穩坐釣魚臺的!”說完,繼續翻閱報上的文字。

隆盛行系統報紙上的一篇文字,吸引了崇禎的注意力。

“大明今年仍是災荒處處,便是江南的湖州府,一樣蝗災大作,民削樹皮木屑雜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為食,名曰觀音粉。

蘇州府吳縣,米價貴至每石銀三兩三錢,麥石二兩二錢,城鄉房舍半空傾倒,死屍枕藉。杭嘉湖蘇松太,向稱天下膏腴之地,如何卻也有如此之景象?”

先是打了一個釦子,之後文章便開始條分縷析的為讀者分析。

從隆慶年起。一直到如今,素來號稱海內富庶所在的江南一帶,卻是經常鬧饑荒。或是糧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這個奇怪的現象。也是困擾崇禎多年。但是在這篇文章當中,他似乎找到了原因,是有著“蘇湖熟,天下足”美稱的蘇杭等地,田地中的作物,被生絲、原棉等物取代!民謠也從“蘇湖熟,天下足”悄悄的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江南從糧食輸出地區變成了糧食輸入地區。

曾有明人筆記言:“蘇州。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昔日原無遊手之人,今去農而遊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矣。”

商業的誘惑,讓當地百姓,紛紛改種經濟作物,依靠出售生絲、棉紗、棉布等來購買糧食在這種交通運輸比較落後的時代,跨區域購買糧食,很容易造成糧食危機,特別因天災造成糧食短缺時。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區,一樣遭受極為嚴重的打擊。

朱元璋時期,大米一石價格為兩錢五分白銀。折銅錢二百五十文,明中期漲到五錢,這個價格維持百年左右,直到萬曆末年才漲到七錢,天啟元年之前,大明朝的米價,除非遇到特大災害,從未超過每石一兩。

從崇禎十二年起,蘇杭等地。米價一直徘徊在二、三兩之間,依古時這種米價。若一兩銀能買到二、三石米,便為太平盛年。一兩銀買一石米,為正常年景,略略緊張,一石米若超過一兩銀子,往往便有饑荒了。

所以這個米價,便是對江南百姓來說,也是無法承受的,幾年中,大批人餓死,許多豪宅低價出售而無人問津,江南一帶,商業越是繁華,市面越顯蕭條,顯得極為怪異。

“唉!大伴,山東的糧價如何?這幾日京師的糧價又如何?各處打事件的番子可有奏報?”

“回皇爺,京師內糙米價格近幾日來都是二三兩一石。山東各地境況不一,大抵是運河兩岸糧價便宜些,稍遠些的州府便貴些。登萊各府因為臨近海邊,糧食轉運容易,價錢更低廉些。”

“山東、登萊等處的糧價幾何?”

“通扯下來,山東各處的粳米,大概二兩銀子一石,登萊各府大約是一兩五錢到八錢一石。”

為了不令崇禎過於震怒,王德化很是小心的偷換了一個概念,將京師的糙米價格與山東、登萊二處的粳米價格相比。

不過,這點小手段還是不能瞞過崇禎。

“為何京師糧價這幾日又猛漲?是不是有奸商囤積,準備在春荒時大撈一把?”

“皇爺,不是有奸人囤積居奇。請皇爺看看外面的天氣!”

推開窗戶,外面紛紛揚揚的飄落著雪花,宮苑之內,供灑掃的太監們手執掃把不停的將積雪掃到一旁,令甬路露出來。

“這場雪下了好幾日,從宣大、薊門、遼東各處奏本上,各地都有降雪。道路難行,自然糧食轉運困難。天津巡撫的奏本上說,泥沽封凍,海船難以靠岸,更不要說像往常那樣,海船直入南北運河。不得已,用小船接駁轉運,自然消耗辰光。”

“也好!瑞雪兆豐年!這場大雪落下,各地的旱情便可緩解,只需熬過開春,到了夏糧收穫之時,便是天下太平初肇了!”

崇禎倒是很樂觀,迎著清冷的空氣深深的呼吸了兩下,憧憬著自己做一箇中興之主的美好前景。

但是,當真能夠如他所願嗎?此時節在寧遠和遼陽城外的李守漢和吳三桂、施郎等人,望著漫天飛揚不止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眼中一片冰冷。

大雪連續下了七八天,一直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幾處港口道路泥濘溼滑難行不說,更有大片冰凌在海港出現,讓那些木質海船不敢靠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