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一陣吼聲,彷彿本能一般。
“咱們吃主公的飯!”
“咱們拿誰的餉?”
“咱們拿主公的餉!”
“咱們扛誰的槍?”
“咱們扛主公的槍!”
“咱們該給誰賣命?!”
“咱們該給主公賣命!”
“咱們打仗為的是什麼?”
“咱們打仗是為的自己!”
“為了家人能夠過上好ri子!”
整齊有序的一問一答結束後,便是這一營人齊聲的朗誦。
廣東官兵先是被這雄壯整齊的吼聲嚇了一跳,跟著便是集體的嗤之以鼻,“嗤!拿誰的餉就給誰打仗賣命,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不過,軍官們的想法就要複雜得多了!
督標營、道標營、正兵營的聞訊趕來令整個場地更加的人喊馬嘶,越發的熱鬧或是混亂起來。
按照他們的話講,咱們也是廣東官軍,一樣是來戰紅毛逆夷,這賞號自然是一文不能少。
不過嘛!
“什麼?馬老兄,你說什麼?要一個一個的兵去領錢?開天闢地以來,這軍餉可都是發到咱們這些帶兵官手裡,然後再往下逐級發放,什麼時候變成發到每個吃糧的糧子手裡了?!”
“就是!要是都點名發餉,咱們,咱們該怎麼辦?!”
題中之意。要是都一個個的點名發放,不但無法剋扣了,各自營中的真實實力也是暴露的一清二楚。
不過,能夠混到遊擊、參將、副將、總兵的人都不是傻子,很快便找到了應對之法。
“馬老兄,把你的兵借給我先用一下,點名發餉之後,我分你人頭軍餉的一成!”
“就是!老夏!把你的兵借我用用!我也分你一成!”
“老王!借兵馬一用,分你一成!”
“老鄒!”
“老施?!”
“一成?想都別想!”
面對著同袍們的要求,以馬如錦為首的一群官將們異口同聲的拒絕!
“少了四成提也休提!”
“二成!”
“四成!”
“三成!”
“成交!”
一場士兵租借協議就這樣短暫而又迅速的達成了。
很奇葩是不是?但是這卻是在中國的軍隊裡。特別是到了歷代封建王朝末期經常出現的一景。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清末譴責小說。裡面對軍隊如何吃空餉、如何對付上峰的點驗等招數有著淋漓盡致的描寫。
孫中山在廣東組織所謂的護法軍zhèng ;fu時,便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某些失意或者是下野喪失實力的軍閥,對咱們的先行者吹牛說自己擁有若干若干實力,之後便是要軍餉、要給養、要補充。若是廣州派來了點驗大員。便從左近的軍閥部隊裡租借些部隊來。
先行者得知這部隊有如此的實力。自然要想方設法的供養起來。然後便是分派作戰任務。這些軍閥們便躺在姨太太的床上抽大煙,等著前線的戰報。
別的部隊打勝了,他們也報捷。然後要犒賞,要軍餉、要補給、要喪葬費,打敗了,就更好辦了。要補給,要恢復建制、要武器彈藥。
於是,先行者少不得為了護法和革命大業,對廣州市內和郊區的百姓大肆的搜刮一番,以供應這些yu壑難填的統兵大員們。
前面烏龜爬開路,後面王八跟著爬。有了這樣的先例,各省在內戰中失敗的軍閥紛紛南下廣州投奔革命大業,在中山先生的領導下進行護法大業。
一時間,在廣東,雲集了幾乎各省的軍隊,什麼豫軍、陝軍、贛軍、滇軍、桂軍、黔軍等等。這些部隊普遍有一個特點,將軍比校官多,校官比尉官多,官比兵多、兵比搶多,槍比子彈多。
這種怪現象一直到了他在黃埔有了自己的軍隊以後。
不過,眼下在明軍中,這種事情卻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主公,咱們花了十多萬銀元的代價,也算是值得了。”
守漢的中軍帳中,木牙狗依舊保持著他那萬年不變的表情,用著怪異的音調朝著守漢稟告軍情。
“實力如何?”
“正如我們之前向您稟告的那樣,廣州省城附近、珠江兩岸直到入海口這一區域內的官軍,編制上有數萬人,實際上的可戰之兵不過二千有餘,都是各位官員、將領的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