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公主各自帶來了一尊珍貴的釋迦牟尼的佛像。作為最貴重的陪嫁,尼泊爾來的尺尊公主帶來的是釋迦牟尼八歲時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從內地的長安請來的是另一尊十二歲的釋迦牟尼等身佛像。此像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按照釋迦牟尼本人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後,那些弟子有幸請佛祖釋迦牟尼自己給自己的佛像開光加持。塑像的珍貴,最重要的是認為佛像和見到2500年前的佛祖沒有區別。藏民公認這兩尊佛像是最早進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後為了供養這麼神聖的佛像,松贊干布就開始修建西藏佛教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築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世上只有3尊釋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世時反對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臨終時釋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齡時的模樣塑像,並親自為塑像繪圖。這三尊佛像中,以12歲時釋迦牟尼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與尊貴。該佛像後從古印度流入中國,又經唐代文成公主帶入西藏,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
相傳建大昭寺時,幾次均遭聳立天際的金頂水淹。文成公主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臥的羅剎女。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臥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來正好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說大昭寺必須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後文成公主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院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此處尚有惡道之門,繞木齊下有龍神宮殿,當迎覺阿像安住於此。即能鎮伏”“文成精於星算風水之術,審觀藏土地形,乃女巖魔仰臥之狀。心知若能迎覺阿佛像供龍宮頂,則可鎮壓之。遂即就其處,暫置佛像,四方豎立四柱……供養釋迦佛”“文成公主亦從內地招來精工巧匠,修建熱模切神殿”……)
按照文成公主所選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當時主要的運輸工具是依靠山羊揹著裝著沙和土的袋子。就這樣把這個湖泊給填平了,給大昭寺奠定了基礎。其實拉薩這兩個字就是從大昭寺演變而來的。最早拉薩不叫LASA,古文書上都是RASA(即“惹薩”)。RA的意思是山羊,SA則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後來因為修建了這樣神聖的納佛殿,裡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經、佛塔,還有四面八方的信徒來這裡朝聖,大家都認為這個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稱拉薩——LA在藏語裡是佛的意思,SA是地。意思便是佛祖的土地。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餘,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佛殿最初名為“惹薩”,後改稱“祖拉康”(經堂),又稱“覺康”(佛堂),全稱為“惹薩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據說與始於15世紀的“傳昭**會”有關。
大昭寺的佈局方位與漢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佈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擁有各種木雕、壁畫。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 ;從大昭寺金頂可以看到大昭寺廣場。右邊遠處山上是布達拉宮,近處的柳樹是“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所栽。公主柳旁,映入人們眼簾的兩塊石碑,南邊一塊便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會盟碑,因為立碑的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後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這通石碑立於唐長慶三年用漢藏兩種文字刻寫。當時的贊普赤德祖贊為表示唐朝與吐蕃王朝兩國世代友好之誠心,立此碑於大昭寺前,碑文樸實無華,言辭懇切,以求“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
從大昭寺正門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傳佛教中“格西”(藏傳佛教中的高階學位,相當於博士)的產生地。公元1409年,黃教開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創立傳昭**會,並將之確立為藏傳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動,從此黃教聲名鵲起.法會期間各大寺廟的僧人云集此院,觀看被寺廟推選出的傑出僧人進行激烈的答辯。院落東側有數排酥油燈,白天也總是長明不滅。由這裡各個家庭的人負責加酥油。酥油燈後是大昭寺主殿正門,大昭寺最早的建築都從正門開始;主殿前由於多年信徒的摩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