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汜和張濟以後還不要天天擔心李傕會報復他們,他們為了自己的安全,就會與袁紹翻臉,轉投其他勢力。
為了李家上下數百口的性命考慮,李傕最終採納了賈詡的建議,準備帶著剩餘的一萬多兵馬撤到潼關以東,憑藉潼關這道門戶來阻擋袁紹的進攻。
在撤退之前,李傕打算將一批俘虜處決掉,這其中便有當初留在長安斷後負傷被俘的陷陣營統領高順,因為來不及撤離而被俘的呂布後勤官秦誼,以及呂布的謀士許汜。
賈詡覺得此時殺俘不妥,勸阻李傕說道:“這些俘虜對於將軍而言,確實是個累贅,但若是全都殺了,卻也浪費。我聽說劉和喜歡招攬降將,像高順這樣擅長練兵的將領,他一定會喜歡,如果將軍派人將這些人送往洛陽,說不定還能從劉和那裡換回來一些糧草和支援。”
李傕現在就缺糧草,聽說用高順等人的性命還能換回來一些好處,急忙派出一小隊人馬押送著高順等俘虜前往陝縣,與劉和的手下進行聯絡。
賈詡為何不建議李傕派人前往河東去跟呂布聯絡呢?因為賈詡知道呂布是個薄情之人,他雖然對自己的女人和孩子很重視。但對於手下將領的死活其實並不會真正在意,如今呂布尚且自身難保,又怎麼可能拿出足夠的好處來跟李傕交換呢?
駐守陝縣的將領,正是推出新“約法三章”的賈逵,自從趙雲率領申息軍主力渡河北上之後,他便密切關注著關中和河東的局勢,一方面防止袁紹的部隊從河對岸的大陽乘船直襲下游的河內和洛陽,一方面防止關中的兵馬經過陝縣襲擊函谷關,責任十分重大。
賈逵雖然不像趙雲那樣統攬洛陽全域性,但他很清楚趙雲將他放在陝縣的目的。所以當呂布和皇甫堅壽護送著天子抵達距離陝縣僅有五十里的弘農縣時,賈逵只是命令部隊做好防守的準備,卻也不主動出兵惹事,更沒有擺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給呂布和皇甫堅壽他們送去一些糧草以討好天子。
本來賈逵已經做好了拒絕呂布和皇甫堅壽繼續向東的準備,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呂布和皇甫堅壽的部隊到了弘農縣內之後,便停了下來,過了幾天竟然從弘農擺渡前往河東。對於呂布和皇甫堅壽為何要選擇進入河東,賈逵猜出了大概。他依然只是命令士兵做好防守陝縣的準備,只要沒人來惹事,那他就堅決不做任何動作。
就在呂布和皇甫堅壽的部隊北渡黃河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有兩條渡船忽然脫離了隊伍,迅速沿著黃河河道向下遊的陝縣漂了過來。負責在岸邊觀測計程車兵急忙跑來向賈逵彙報這個情況,賈逵拿出趙雲特意配給他的千里鏡,登上十幾丈高的望鬥。仔細觀察河道中正向下游接近的船隻。
“看這兩艘渡船之上老少皆有,人人面帶驚慌之色,應該是有意脫離船隊。既然他們對吾軍構不成威脅。那便放他們過去也不影響大局。”賈逵自語,然後下令:“告訴河邊計程車兵,待會那兩艘渡船經過時,不可發射床弩和弓箭,放他們過去。”
防守在河岸邊上計程車兵,接到賈逵的命令之後,便引而不發,任憑從上游漂來的船隻順流而去。
等到這兩艘渡船經過不久,忽然有三百多騎衝著陝縣關防急馳而來,等到快要靠近陝縣的城牆時,這才停了下來。
“來者何人,速速報上名姓!”守城計程車兵老遠就發現了這一隊騎兵,等他們靠近時,便大聲喝止。
張遼看著陝縣城頭嚴陣以待計程車兵,心中泛起一陣無力的感覺。今日渡河時,按照事先的部署,張遼率領三百騎兵斷後,開始時一切進行的十分順利,等到張遼發現河道中間有兩艘中等大小的渡船忽然脫離船隊迅速向下遊駛去時,便覺得有些不妙。果然,沒過多久從河對岸傳來呂布的命令,要他趕緊順著河道前去追擊那兩艘渡船,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將那兩艘渡船給攔截下來。張遼明知道若無下游的攔截,就算騎兵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堵住順流而下的渡船,但他不能明著違抗呂布的命令,只好帶著騎兵順著河岸一路追了過來。
張遼已經大概猜到了那兩艘船上可能載著什麼人,但他不打算讓守在陝縣的駐軍知道,於是一句話都沒有說,帶著隊伍轉身就走。
張遼的想法有些複雜,也無法與任何人明說,包括呂布在內。反正他已經按照呂布的命令追擊了,但現在被陝縣的守軍所阻攔,誰都知道僅憑三百騎兵根本無法衝破陝縣上萬士兵的阻攔,所以張遼可以毫無責任地返回去向呂布交差。至於已經順流而去的那兩船人,誰又知道命運之舟將會帶他們往何處去呢?
張遼這邊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