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鄴城還是薊城。
這天夜間,北方錢行統計司司長徐嶽、制幣司司長夏侯蘭和清算司司長李儒三人聯袂而來,就錢行籌辦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向劉和請教。
徐嶽首先向劉和詳細彙報了對北方四州現存的黃金、白銀和黃銅的數量統計結果。“將軍,目前可以動用的黃金總量為八千三百四十二斤,可以動用的白銀總量為四萬六千四百三十九斤,可以動用的銅總量為一百二十萬九千七百二十八斤。”
徐嶽此時彙報所用的計量單位,已經採取了劉和規定的十進位制,並非原來那種一斤十六兩,一石六十斤的換算方法,所以徐嶽彙報中涉及到的一斤重量大概在五百克左右,跟後世的重量基本一致。按照徐嶽統計出來的數字,劉和目前可以呼叫的黃金重量大概在四噸半左右,白銀大概在二十三噸半,黃銅大概在六百零五噸左右。
這個數字,咋看之下貌似不少,但如果除以一千萬這個巨大的分母,那麼立即就會顯出原形。如果跟史書中記載的漢代大概有五百噸的黃金儲備總量相比,那就更加是少的可憐。劉和如今控制著黃河以北的幽州、冀州、遼州、寧州和大半個幷州,手中能夠呼叫的黃金居然才只有區區的四噸半,連五百噸黃金總量的零頭都不到呢。
那麼,大漢朝原本豐富的黃金儲備都到哪兒去了呢?劉和兩世為人,帶著後世的一些疑問,如今想要尋找到真正的答案。
劉和記得,從各種文獻記錄中可以看出秦漢兩朝時黃金為流通的主要貨幣,官方賞賜、饋贈動輒就是以千斤和萬斤來計算,當時中國的黃金之多。令後世都覺得驚奇。但在東漢年間,這麼多的黃金卻突然不見了,真令人百思而不得解。
後世學者顧炎武的《日知錄》、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對這個奇怪的現象均有專門論述。
趙翼歸納寫道:古時不以白金為幣,專用黃金,而黃金甚多。尉繚說秦王,賂諸侯豪臣,不過三十萬金,而諸侯可盡。漢高祖以四萬斤與陳平,使為楚反間,不問其出入。婁敬說帝都關中。田肯說帝當以親子弟封齊,即各賜五百斤。叔孫通定朝儀,亦賜五百斤。呂后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斤。陳平交歡周勃,用五百斤。文帝即位,以大臣誅諸呂功,賜周勃五千斤,陳平、灌嬰各二千斤,劉章、劉揭各千斤。吳王濞反。募能斬漢大將者賜五千斤,列將三千斤,禆將二千斤,二千石一千斤。梁孝王薨。有四十萬斤。武帝賜平陽公主千斤,賜卜式四百斤。衛青擊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軍受賜二十餘萬斤。昌邑王賜故臣君卿千斤。宣帝既立。賜霍光七千斤,廣陵王五千斤,諸王十五人各百斤。賜孔霸二百斤,賜黃霸百斤。元帝賜段會宗、甘延壽、陳湯各百斤。成帝賜王根五百斤。王莽聘史氏女為後,用三萬斤,賜孝單于千斤,順單于五百斤。莽末年,省中黃金,萬金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尚方,處處各有數匱。可見古時黃金之多也。
趙翼所列舉的這些黃金數量,雖然據《廿二史記校證》的校證者王樹民先生說,有一些小的筆誤,但基本上都可以在《史記》、《漢書》的“本紀”和“列傳”中找到出處,足以證明當時中國的黃金數量之大。
但是,到了東漢年間,巨量黃金突然消失,不僅退出流通領域,使商品交換倒退為以物易物,而且以黃金作為賞賜也相當少見。據學者考證,終東漢一代,僅漢靈帝光和元年就一次賜朱儁黃金五十斤。那麼,西漢時的巨量黃金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會突然消失呢?
對此,後世的學者們進行了種種猜測和考證,然後得出了數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大量的黃金被用於了佛事,因此導致黃金銳減。趙翼在《廿二史記》卷三《漢多黃金》載:“後世黃金日少,金價亦日貴。蓋由中土產金之地已發掘淨盡,而自佛教入中國後,塑像塗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窮鄉僻壤,無不有佛寺,即無不用金塗。以天下之計,無慮幾千萬萬,此最為耗金之蠹。加以風俗侈靡,泥金寫經,貼金作榜,積少成多,日消月耗。故老言,黃金作器,雖變壞而金自在,一至泥金、塗金,則不復還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如果說東漢的黃金被用於佛寺塑像塗金,有一些道理,但卻經不起推敲。從後世一些證據來看,佛事耗費的黃金的確驚人,看看西藏布達拉宮和青海塔爾寺,便可以知道所謂的“重塑金身”是多麼的浪費。但問題是,佛事的興盛並不是在東漢而是在南北朝,東漢末期時佛教才開始在大漢境內傳播,如果不是因為黃巾起義導致道教在本土失去地位,加之各種災害、瘟疫和戰亂的橫行,使得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