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的風流。
作者有話要說:曲子的確是Cara Dillon的Craigie Hill,之前已經有人解答了,謝謝歲曉~
咳~至於劇情,大家看得似乎都有點鬱悶。。。小小透露一下,遠揚回府就有趣了~
哎~不透多,否則不好玩了,哈哈~
其實感情是細水長流滴,我不奉行一見鍾情,在我看來想要維繫一生的感情,是需要如小火慢燉,一點一點深入骨髓滴~~
嘿嘿
第三十七章 佳釀一醉
翌日早朝,帝王宣旨,以李光嚴為主將,安王為監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北伐燕國。提出此議案的穆清,奉天子劍督管後勤軍餉糧草。除去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朝中人人皆知,無非利益。
四月十六日便是最隆重的出征儀式,禮部操辦只剩短短十餘天,京郊高臺搭起,人人盯緊佈置,不容半點瑕疵。這次,是帝王親自舉行儀式,是帝王自登基以來對軍隊的第一次出征禮祭。多年未有軍祭,這次卻最容不得出錯,禮部眾人甚至覺得人人的命都懸在上面,一個失足便是萬丈深淵無可挽救,做起事來自然是如履薄冰,謹小細微。
然而,撇去禮部不談,其他朝臣對此雖有異議卻還是忍住沒有當庭爭吵。
出征主將李光嚴,寒門出身,年過四十。曾平定過南疆民變,肅清了東海海盜,最擅長以少勝多,打法多變,而最重要的是他與同僚下屬都相處極好,沒有非議,此人可算是眾望所歸,朝臣亦認同。不過對於監軍的安王,卻恰好相反。
京城人人皆知,這帝王御弟——安王趙吉安是個什麼人。他風流肆意,不拘法令,目無尊上,平時仗著帝王恩寵,朝臣也不過睜隻眼閉隻眼全當不知,就算每每有言官上奏斥責,帝王留中不發,朝臣也沒有太大反應。就像表面文章做了,就算過了,並不強要追究結果。可是這次,但有耳聞的人都知,最近這些紈絝子弟迷上了燕國的舞姬,安王曾揚言要尋個最美的燕國女子留在府中做侍妾。再看今日的結果,顯然是安王從中插上一腳,置軍情大事如同兒戲,怎不讓人憤慨。
可是朝臣雖都明白是怎回事,卻聰明的沒有一個人提出異議。不必說這是帝王第一次欽點出將,已頒聖旨不容改議,就是帝王做的決定,只是監軍而非實權,就說明帝王也清楚安王是塊什麼料,只能丟個不輕不重,不會影響大局的位置。既然不會太過影響軍機重事,帝王明擺著的一點點偏袒,還不至於讓朝臣為此藐視聖旨,賠上自己的仕途。緘口不言,才是最好的為官之道。
不過即使如此,那些朝臣看著站在最前列,難得出席朝會的安王,還是掩不住眼中的不信任和憤懣,至於安王是視而不見還是糊塗不知,帝王又是如何,他們也顧不了太多了。
然而這朝堂上的一切就是真實嗎?
帝王心中微嘆,看著玉階下站著的臣子,雖然都似如此神情,可是其中幾人是真,幾人是附和,幾人是作假,也累得不想看清了。就算安王如此作為,那群當年的追隨者,還是不肯放棄麼?多麼可笑的忠誠!冷冷一笑,卻也只能在心中如此,面上,帝王依舊威嚴而坐,俯視眾臣。
早朝僅僅是確立了出征以及各部職司範圍和內容,一番討論下來,散朝時已過晌午。
邁出大殿的趙吉安抬起頭看向陽光的所在,半眯起眼,眸中閃過那一瞬間的冷意和張狂,卻又迅速消失殆盡。腳步輕鬆而優雅,施施然的走向一旁停靠著的馬車,囂張的在朝臣的注視下悠然離去。
而站在一群同僚中的李光嚴,這次出征的主將,看著如此行徑的安王,心中也是泛起憂慮。常年在外的李光嚴,對安王的瞭解大多緣於市井流言,道聽途說,真正見到趙吉安的次數,屈指可數,而接觸,可說是幾乎沒有。如今即將同去北燕,趙吉安又貴為親王,雖是監軍,恐怕不下於天子督軍,豈能怠慢。到時,必然是個麻煩。
然而坐在馬車裡的趙吉安卻沒心思想他們這些問題了,他的手隱在衣袖中緊緊握著拳,微微顫抖也難掩激動,微闔的雙眼掩藏了情緒,可是臉上堅毅和肅穆的神情,卻堪堪洩露了他此時的心情。
是的,他激動難忍,他渴望出征,即使並不能真正指揮軍隊,即使目的並不單純。但是,只要想到能親眼見到戰場,親眼看到北蒙軍隊的死傷,自己心中那份執念就越來越強,復仇的念頭也就越來越清晰。甚至,他知道,自己是想要證明,他的父親,失敗了,但他不會,他會親眼看到勝利,不僅僅是戰場上,甚至更遠,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