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要厲害。”
“之前一直不懂他大宴群臣意欲何為?現在懂了。”蒙面女子嘆道:“畝產三四十石的新糧食,不敢想,聽說許多農夫聞之嚎啕大哭,對著明德宮頂禮膜拜,李世民可謂出盡風頭。”
“幾年之後,待新糧食廣種各地,李唐的江山便徹底坐穩了,李世民的運氣真好。”中年男子嘆息一聲,似乎頗為無奈,頗為戲虐。
“虛偽!”蒙面女子冷笑道:“從異域番邦弄來些許新種子而已,裝模作樣稱是白髮白鬚,騎青牛的老仙翁所贈,讓天下人都認定是他們家的太上玄元皇帝恩賜……真是虛偽至極。”
“莫要生氣了,皇家歷來如是。”
“對了,李世民好像力捧一個名叫謝逸的少年,是陳州人……你行走江淮,可有聽說過?”
“未曾聽聞,不過可以打聽打聽。”
蒙面女子搖頭道:“不必費心,沒那個必要,什麼少年才俊,名滿天下又如何?李世民的走狗而已,都該死!
估計李世民在洛陽待不了許久,早些做準備吧,爭取不讓他們活著回到長安。”
第七十三章 西向長安行
中秋明德宮一場政治秀後,因洛陽水災而四起的流言很快平息,徹底煙消雲散。
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百姓們都在談論幾種新作物,其驚人的產量已然驚掉了許多人的下巴。
那些有幸參加明德宮晚宴計程車紳和農夫,當然不讓成為最佳發言人,在各處廣而告之,繪聲繪色地描述所見所聞。
《憫農》詩也成為膾炙人口的作品,不僅是學子,田間農夫和街頭稚子也都背誦如流。以洛陽為中心,在整個大唐掀起一股憫農惜食,勤儉節約的風潮。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同樣風靡東都,文人墨客,閨閣小姐,甚至是青樓樂女紛紛抄寫傳唱,以至於一時間洛陽紙貴。
毫無疑問,作者謝逸因此名滿天下,幾乎盡人皆知。
淮陽縣子帶來了可以填飽肚子的新糧食,天下百姓感恩戴德;世家門閥的家主們都知道,皇帝重用了一位少年才俊,出身陳郡謝氏;不少閨閣小娘子則春心萌動,芳心暗許英俊瀟灑,才高八斗的謝三郎。
驟然間成為名人,謝逸還有那麼點不習慣,走在洛陽街頭被人認出,場面與後世當紅明星見面會差不多。有人感恩,有人崇拜,還有不少年輕女子暗送秋波。
看似很榮耀,煩惱也不少,為了低調,謝逸只好儘量不出門。好在是住在明德宮範圍以內,粉絲們固然狂熱,卻也不敢擅闖皇家宮苑,這才讓謝逸得到一絲難得的清淨。
李世民沒有著急離開洛陽,而是一邊組織救災,一邊在明德宮召見遠道而來的百濟王子一行。
聖駕少不得在洛陽多耽擱一陣,身為人臣,謝逸只好乖乖留下來侍駕,同時為前往長安做準備。
“不必收拾太多東西,輕裝簡行便是了,我們在長安城裡有御賜的宅院,陸通已經去看過,規模不小……”
謝逸笑道:“我已經叮囑陸通,修繕打掃,並且採買侍從婢女,只等我們到長安。你們姑嫂便是大宅門裡的夫人和小娘子(小姐)。”
小蠻並不大懂,但覺得很好玩,杜氏的神情則相對淡然,沒有興奮可言,甚至還一絲不大高興。
“嫂子,怎麼了,去長安不高興嗎?”些許神情變化,如何能逃過謝逸敏銳的觀察。
杜氏趕忙道:“沒……只是覺得離淮陽越發遠了,有些不習慣。”
“你喜歡在淮陽的日子?”
“嗯!”杜氏很想說讓自己回淮陽去,但她終究沒有開口,一來沒有離開的勇氣,二來謝逸也不會答應。
“以後有空我們常回去看看,先去長安吧,那裡比洛陽更繁華,去見識見識。”謝逸當真對這座名貫古今的隋唐第一大城甚感興趣。
“嗯……”
謝逸盯著如花似玉,卻神情黯然的杜氏,沉聲道:“嫂子,你是不是有什麼心事,可以說與我聽聽嗎?”
“沒……沒有!”杜氏當即斬釘截鐵地否認。
“果真沒有嗎?一切有我在,我可以幫你。”
“沒有!”
謝逸暗歎一聲,依舊緊盯著杜氏,悠悠道:“嫂子,我們是一家人,無論發生何事,都有我在,你明白嗎?”
“嗯……”杜氏神情恍惚地點點頭,不置可否。
“對了,那天文會上,魏王要眾人以秋、月、農事為題作詩,我有三篇腹稿,但只拿出了月、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