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2 / 4)

小說:明末國色江山 作者:塵小春

刻意留下的兩條過道已經無處堆放。

朱道臨只好出去關上大門。朝存放工具和材料的甲字倉,走出幾步忽然停下,轉頭回到存放軍火的丙字倉,把10個沉重的集裝箱調到最裡側靠牆位置整齊地摞起來。

10個集裝箱裡面的7;000支燧發槍、2;100支單發步槍、15;000把槍刺、12;000個配件包、5;000平方米的鎖子甲、7臺進行修理後至少能用20年的老式機床和諸多刀具,是朱道臨最為看重的重要物資。

只需等到冬季,兩個型號的蒸汽機到來,兩個騎兵營和需要重新組建的親兵營正式成立,這座倉庫裡的絕大部分武器裝備,連同歷次帶回的機器裝置都要分發下去。

朱道臨鎖上丙字倉大門,把鑰匙放回原位,從倉庫後方狹小的包鐵小門離開院子,順著山崗下滿是積水的崎嶇小道繞到寬闊的碼頭邊沿,憑藉一排低矮竹子和移栽樹木的掩護,貼著高高院牆緩緩走向前方的水師碼頭。

上元千戶所的1;300名水師官兵已被編入淡水艦隊,在外執行移民運送任務,6;000名水師新兵被抽調1;000人,加入淡水營駐紮淡水港,剩下的5;000新兵按照朱道臨臨走前的要求,已經前往城中南大營展開半年訓練,留守的水師官兵只剩下200名以老帶新的炮兵和7人教官組,剩下10艘80—150噸級帆槳巡邏快船大半調往龍潭營協防,只剩孤零零兩艘巡邏快船系在碼頭上隨波搖盪,連個哨兵的影子都沒有,反而是南面的民用碼頭剛剛走過一小隊巡邏護衛。

此時的朱道臨對上元水師的懶惰一點兒意見也沒有,等遠處的巡邏小隊沒了蹤影,他立即將剩下的2;400噸陳年玉米調出,整齊堆放在前方溼漉漉的碼頭上,距離碼頭北面停泊的兩艘巡邏船不到50米。

幹完最後一件事情,朱道臨毫不留戀地轉身走近幽暗的院牆下,順著隱蔽的山道返回自己的家,邊走邊推測,明天一早上千碼頭工人看到如此多的玉米會怎麼想?運送各種貨物來來往往的船伕、商人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把大批糧食運抵上元港的訊息傳播出去?整個金陵城裡城外囤積了多少糧食?如果以每袋1兩5錢銀子的價格,向所有民眾敞開銷售玉米,將會引發什麼樣的結果?

一直走到自家大院門口,朱道臨仍在沉思之中,晚上睡不踏實的顧大爺已經來到門背,沒等朱道臨敲門就把門開啟:“老朽覺得腳步聲熟悉,果然是東家回來了!”

朱道臨微微點頭:“麻煩你老了,進屋休息吧,我自己進去就行。”

顧大爺連聲答應,關上門凝望朱道臨不緊不慢登上臺階進入中院大門,情不自禁幽幽一嘆:“遇到這樣仁義的東家,我這輩子不白活了!”

**************

ps:謝謝77白熊、silence_song大大的月票!小火繼續求訂閱、打賞、推薦票和月票鼓勵!(未完待續。。)

第二六一章 圖窮而匕首現

金陵城中的紫竹園如今已是天下皆知的金陵勝景之一,這座佔地十四畝的秀美之地,不但擁有技術高超德名遠播的道教上清派醫館,還有聲名赫赫天下皆知的龐大製鞋作坊。

然而,最有名氣、最為天下所矚目的並非醫館和製鞋工坊,而是坐落在風景如畫戒備森嚴的西跨院裡的《江南時報》報社。

數月前還被天下士林所不齒的斯文敗類阮大鉞,如今已是聲名遠揚地位超然的《江南時報》社長兼主編,以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打造出影響深遠震動四方的《江南時報》,一舉扭轉自己多年的負面影響,獲得越來越多的讚譽,數年前他的兩本大作《燕子箋》、《春燈謎》也刊行天下,連續印製兩次共50;000冊仍然供不應求,成為十里秦淮和大江南北無數窈窕淑女名門閨秀心目中的江南第一才子。

午時剛過,從紫陽觀匆匆返回的阮大鉞滿臉興奮地進入西廂房,向紛紛站起的五十餘名編輯大聲宣佈:

“各位摯友,先把明日版面放一放,集中精神編排一期《特刊》,頭版頭條本人親自操刀,其餘文章拜託諸位齊心協力立即撰寫,中心議題兩個:第一,皇上欽命的寶山衛指揮使、昭毅將軍朱道臨大人為解萬民之苦,從海外運回5;000噸玉米和麵粉,自明日起,在上元碼頭和紫陽觀南面三岔路口百貨商行,向所有為糧價飛漲而飢寒交迫的民眾低價發售,玉米每100斤售價僅8錢銀子……”

話音未落,滿堂驚呼一片,緊接著便是一片喝彩和讚頌。

阮大鉞再次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