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隨便選了個方向。
還好,公孫續的運氣並不是很差。他所選擇的突圍方面,面臨的只是一般的袁軍士兵。並沒有中、高階將領把守。
公孫續帶領騎兵的時候,一般都走在隊伍的最前面。現在是突圍,公孫續還是按照一般的習慣,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面。
第二卷 第255章 飛箭救人
第255章 飛箭救人
袁軍戰士有沒有覺悟?這樣問有些不對。應該問。袁軍戰士的覺悟高不高?這下,答案就清楚了。他們的覺悟肯定不高。但是,覺悟不高的袁軍士兵,同樣也能做出覺悟高的事情出來。不信你瞧。
公孫續一馬當先,向袁軍的包圍圈衝了過去。公孫續的騎兵看見了,於是就緊隨其後。這時,公孫續及其騎兵從天下向下俯視的話,就是一個v字陣型。這樣的陣形,曾經在很多三國小說裡面被渲染,彷彿是無敵的陣形一樣。而實際上,公孫續並沒有排什麼陣形。前面一帶頭,後面再跟上,很自然地就產生了那樣的陣形。
袁軍士兵與公孫續的騎兵一樣,也看見了公孫續的衝鋒。在公孫續衝鋒之前,袁軍的包圍圈上計程車兵基本上是均勻的。也就是說,每一個部分計程車兵人數大致是相等的。公孫續這一衝,立即就發生了變化。袁軍士兵立即朝著公孫續即將衝鋒的位置靠攏。那個位置上原本只有三層士兵,轉眼就增加到十幾層,而且還在繼續增加。
假如公孫續此時調轉方向,衝向包圍圈的另一個地方,袁軍士兵將會同樣在另一個地方聚集。當然。實際上公孫續並沒有調轉方向。公孫續想的是,勇往直前。如果調轉方向,就不夠勇敢了。
為何袁軍士兵會在即將被衝鋒的位置上聚集呢?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可能,是出自於將領的命令。但此時卻不是。袁軍最高階、最富於智慧的將領沮授、逢紀、許攸等人均不在此地,郭圖還沒有被袁紹重用。袁軍將領並沒有下達那樣的命令。
實際上,袁軍士兵這樣的行為是一種同仇敵愾的表現。既不能說他們覺悟高,也不能說他們很勇敢。在今天大部分時間裡,他們被公孫續的騎兵壓著打。傷亡雖然不重,但卻非常辛苦。因此,他們人人都想改變先前的窘境。因為想法一致,所以同仇敵愾。就這麼簡單。
……
這樣一來,公孫續所面臨的壓力就大了。公孫續的個人武藝如何?當然是趕不上關、張、趙的,就算張遼、張郃也趕不上。公孫續的個人武藝其實就跟公孫瓚差不多。
北海太守孔融有個部將名叫武安國。此人以虎牢關與呂布交戰,戰了十餘合。被呂布一戟砍斷手腕,棄錘於地而走,後被眾諸侯救出。很顯然,武安國的個人藝術,要比五回合就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的河內名將方悅要高出一大截。而方悅,既然被稱為名將,其實武藝也是不錯的。只不過他遇到了呂布,運氣不好。
再看公孫瓚,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到底戰了多少回合,不知道。但是,公孫瓚完整無傷,卻是肯定的。於是。我們可以判定,公孫瓚的個人武藝比起武安國來說,又要高出一些。
公孫續也就是這樣的武藝。打張遼、孫策這類武將,是打不過的。但是,就算是遇到了關羽、張飛,擬或是遇到了呂布,也還是能夠支撐幾個回合的。這樣算起來,其個人武藝就跟于禁等人差不多了。
公孫續直接就殺向了袁軍士兵。在以前與烏桓人的戰鬥中,公孫續也是這樣的直接和勇敢。長期的磨礪,才使得腦筋並不怎麼聰明的公孫續擁有了強大的個人戰力。
普通袁軍士兵當然不是公孫續的對手。在公孫續的槍下,沾著即傷,挨著即死。士兵多有什麼用?唯一的用處就是延緩公孫續的速度,但是卻不能阻止。
……
既然袁軍士兵聚集的原因是同仇敵愾,那麼袁軍的將領呢?當然,袁軍將領也同樣同仇敵愾。只不過由於將領較少,位置較遠,一時之間還沒有趕過來而已。如今,眾多袁軍士兵的陣亡,延緩了公孫續的速度,袁軍將領就到了。
共來了兩名將領,只不過卻不是同時到達的。一人叫趙睿。另一人叫呂威璜。趙睿在前,已經到了。呂威璜在後,落後了五丈多遠。
還沒有趕到,趙睿和呂威璜就看到了這邊的戰況。眼見公孫續殺了一個又一個的袁軍士兵,二人憤怒異常。趙睿先到,也沒打招呼,一刀就劈向了公孫續。公孫續早就看見了趙睿,當即舉槍便迎了上來。
刀槍相交,趙睿突然發覺自己的怒火消失無蹤。就這麼一下,趙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