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4)

小說:毛澤東品國學 作者:卡車

必須要紮紮實實把“二十四史”學好。②

讀歷史的人,不一定是守舊的人。③

在“二十四史”中,毛澤東最愛讀的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南史》、《舊唐書》、《新唐書》、《明史》;他批註最多的是:《三國志》、《晉書》、《南史》、《舊唐書》、《新唐書》。

毛澤東對“二十四史”中的幾種,或原作或其他注本,作過比較,批寫或談及了一些評議意見。他認為:

像《史記》這樣的著作和後來人對它的註釋,都很嚴格、準確。

《後漢書》寫得不壞,許多篇章,勝於《前漢書》。

西漢高、文、景、武、昭等讀起來較有興味,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

第三章 毛澤東智品古代史籍(4)

顏師古注《前漢書》,李賢注《後漢書》,裴松之注《三國志》,就是儘量使你瞭解,而且反反覆覆。特別是顏師古,他剛才講這個字或者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下一篇沒有隔好遠,他又重複,然後又重複,甚至重複那麼好幾遍。

李賢好。

劉攽好。

李賢賢於顏師古遠甚,確然無疑。裴松之注《三國》,有極大的好處,有些近於李賢,而長篇大論,蒐集大量歷史資料,使讀者感到愛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此之謂歟?譬如積薪,後來居上。章太炎說,讀《三國》要讀裴松之注,英豪巨眼,不其然乎?

《舊唐書》比《新唐書》寫得好。

《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壽有傾向統一的思想,比《舊唐書》更好些。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不囿於前人已有的結論,而注意在大量史料(包括野史、稗史、通俗歷史小說等)中去蕪存精,去偽存真,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例如《史記·陳涉世家》記敘秦末陳勝、吳廣的起義,毛澤東批註他們的起義失敗有“二誤”。“一誤”是指他們功成忘本,殺了舊時的夥伴,脫離了本階級的群眾;“二誤”是指他們任用朱房、胡武等人不當,偏聽偏信,脫離了共過患難的幹部。其結果是眾叛親離,本來在軍事上佔有很大優勢,萬眾歸心,但其政權卻僅僅維持了六個月便短命地夭折了。

再如,毛澤東還對梁武帝時的名將韋叡十分讚賞,在《南史·韋叡傳》的天頭上,他用粗重的筆跡劃了四個大圈,標寫著“梁將韋叡傳”五個大字。傳記中濃圈密點,批註有25處之多。有些批註中還加有旁圈、套圈,表達了他對這位歷史人物的拳拳不盡之心。從批註看,毛澤東讚賞他會打仗,多次批註:“以少擊眾”,“機不可失”;欣賞他善於調查研究,多次批註:“躬身調查研究”,“躬身”還加以套圈,以示強調;讚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幹部;還說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總的批註是:“我黨幹部應學韋叡作風”。

毛澤東重視學習和研究“二十四史”,決不是要人們食古不化,回到歷史的後院,而是要人們批判地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教訓,為革命鬥爭服務,使人們從歷史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前進。”

毛澤東非常重視“二十四史”的標點出版工作。全國解放不久,他就提出要組織史學家從事“二十四史”的標點。首先指定標點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1959年後,齊燕銘、范文瀾等歷史學家建議將其餘二十史,加上《清史稿》,全部加以整理,毛澤東深表贊同。在毛澤東的支援下,集中全國專家學者的力量,對這“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加以標點、分段、校字,大大便利了歷史研究工作和古典史籍的普及。

《資治通鑑》讀了十七遍

毛澤東晚年曾對人講,他將《資治通鑑》這部300多萬字的史書讀過“一十七遍”。這真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

1956年,由當時的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點校本《資治通鑑》(包括隨文加入的胡三省注),就是根據毛澤東提議,組成標點委員會,由顧頡剛等21位專家通力合作,重新點校後排印出來的。這個點校本一印再印,發行量很大。

第三章 毛澤東智品古代史籍(5)

毛澤東的藏書中,既有《資治通鑑》的線裝本,又有1956年初版的這個點校本。這兩種不同版本的同一史書裡,都留有他圈點批畫的筆跡和記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