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2 / 4)

小說:毛澤東品國學 作者:卡車

之實,循名責實,這就是今天的工作。②

毛澤東引用此語,說明*應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主義共和國,但在國民黨的專制統治下,卻只有*之名,沒有*之實。我們應該因名去求實,努力實現一個名副其實的新*主義的共和國。

毛澤東與《墨子》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毛澤東系統地對墨子的思想發表看法,源於陳伯達的文章《墨子的哲學思想》。

《墨子的哲學思想》,是陳伯達響應毛澤東1938年10月提出的“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號召,所寫的諸子研究系列論文中的一篇。同《孔子的哲學思想》一樣,他送給毛澤東看的是發表前的稿子,後分上、中、下三篇連載於《解放》雜誌上。

該文共萬字左右,較全面地論述了墨子諸方面的思想,如名與實、知與行、故與法(因果法則)、同與異、義與利、中庸、名辯等範疇,以及墨子的節葬、非攻、兼愛、非樂、非命等主張。

該文對墨子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政治上,該文認為:墨子是當時“手工業者和農民在某種程度上之獨立的覺醒及其解放的空想……之最偉大的代表者”;“墨子在各方面的立說,都是從人民生產的立場出發的”;中華民族“最善於艱苦奮鬥,並善於死裡求生,善於主持正義而厭惡強暴,善於對不*抗,……這些都是和墨家的精神不可分開的”。

哲學理論上,該文認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名實問題,並給以初步明確的解決”,進而提出知行問題“並初步具體地在解決”;“墨子並不限於唯物的經驗論。我們看到了墨子哲學關於由感性的認識論到論理的認識之見解”;“墨子認為:宇宙的事物是變動不居的”;“墨子發現了部分和整體的聯絡”;“墨子看出了宇宙中的時間空間都是……對立的統一”;

毛澤東讀了陳伯達的文章後很高興,對他的觀點表示基本贊同。

第四章 毛澤東智品諸子(15)

1939年2月1日夜,毛澤東給陳伯達寫信,就《墨子的哲學思想》一文發表看法。信中說:

《墨子哲學思想》看了,這是你的一大功勞,在中國找出赫拉克利特來了。有幾點個別的意見,寫在另紙,用供參考,不過是望文生義的感想,沒有研究的根據的。

毛澤東“寫在另紙”的意見,全文如下:

(一)題目

似改為“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墨子的哲學思想”或“墨子的唯物哲學”較好。

(二)事物的實不止屬性,還有其最根本的質,質與屬性不可分,但有區別的,一物的某些屬性可以除去,而其物不變,由於所以為其物的質尚存。“志氣”,志似指事物之質,不變的東西(在一物範圍內),氣似指量及屬性,變動的東西。

(三)“君子不能從行為中分出什麼是仁什麼是不仁”,這句話的意思應是:君子做起事來卻只知做不仁的事,不知做仁的事,似更明白些。

(四)說因果性的一段,似乎可以說同時即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係,“物之所以然”是必然性,這必然性的表現形態則是偶然性。必然性的一切表現形態都是偶然性,都用偶然性表現。因此,“沒有這部分的原因就一定不會有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是對的,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大故)必定因另一偶然性(小故)而爆發,並經過無數偶然性(小故)而完成,也許成為十月十一日的漢陽起義,或某月某日的某地起義。“不是在那最恰當的時機爆發起來就不一定成為燎原之火”是對的,但也必定會在另一最恰當的時機爆發起來而成為燎原之火。

(五)中庸問題

墨家的“欲正權利,惡正權害”、“兩而無偏”、“正而不可搖”,與儒家的“執兩用中”、“擇乎中庸服膺勿失”、“中立不倚”、“至死不變”是一個意思,都是肯定質的安定性,為此質的安定性而作兩條戰線鬥爭,反對過與不及。這裡有幾點意見:(1)是在作兩條戰線鬥爭,用兩條戰線鬥爭的方法來規定相對的質。(2)儒墨兩家話說得不同,意思是一樣,墨家沒有特別發展的地方。(3)“正”是質的觀念,與儒家之“中”(不偏之謂中)同。“權”不是質的觀念,是規定此質區別異質的方法,與儒家“執兩用中”之“執”同。“欲”之“正”是“利”,使與害區別。“惡”之“正”是“害”,使與利區別而不相混。“權者兩而無偏”,應解作規定事物一定的質不使向左右偏(不使向異質偏),但這句話並不及“過猶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