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間,不知是何時,就孕育出了小小的『花』蕾,開出了那淡淡的小『花』。
只見在那綠葉掩映下的枝頭,一串串、一支支,擠滿了淡黃『色』的小『花』。一朵朵,即像『春』天夜幕下的繁星,一顆顆,金燦燦,亮晶晶,在綠幕上閃爍;又像小『女』孩的笑臉,笑得那麼天真,笑得那麼燦爛,但又是那麼的文靜,一點也不張揚。
臨近中秋節了,桂『花』突然綻放了,孫剛憶起一首歌來:“桂『花』兒開在貴石崖,桂『花』兒要等貴人來,貴客來到『花』才開”
『春』天從地裡移栽過來的幾百棵桂『花』樹,彷彿商量好了似的一夜間轟轟烈烈全開出了細小的白『花』,氣味綿長清爽,那一片都籠罩在清淡甘甜的香氛中。
那氣味跟其他『花』香都不太一樣,似茉莉卻比茉莉濃烈,像梔子又不若梔子暖『豔』。
孫剛想象中的桂『花』應該有點梔子的樣子,但比梔子『花』單薄、清冷,因為詩詞上提到桂『花』永遠都與秋涼和離別脫不開干係,比如“冷『露』無聲溼桂『花』”,“桂『花』秋一苑,涼『露』夜三更”,比如“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桂『花』是與中秋、涼『露』、思念、寂寞、酒與詩聯絡在一起的。
孫剛近看桂『花』長得其實更像草本的茉莉,白瓣四片,『花』蕊嫩黃。
孫剛分不清果園裡這些是銀桂還是四季桂,在果園這片“寶地”得以自由生長,枝葉繁茂,鬱鬱蔥蔥,微風過處清香撲面。
清早再『陰』鬱的天氣,在桂『花』林中,心情也都會明朗起來。
孫剛也剪過幾枝桂『花』『插』瓶,放到『床』頭的桌上,滿屋的馥郁芬芳,尤其夜晚,枕著『花』香入眠可真是幸福。
只可惜離枝的桂『花』『花』期不長,雖然綠『色』的骨朵都能一夜綻開,但凋落得更快,滿桌都是落蕊。揀兩瓣泡進茶裡,『花』香,茶香,滋味綿長。
孫剛很喜歡桂『花』,愛它的默默無聞,愛它的香遠亦清。
在桂『花』即將把香氣灌滿五臟六腑的時候,天卻成了惡神。『陰』雨,『陰』雨,連『陰』雨,一下子下好幾天。桂『花』的香氣被雨絲隔斷了,不能悠長起來。即便是湊到桂『花』樹旁,看到那滿樹的一簇簇棗『花』樣的小黃『花』,那份香也是斷斷續續。
幾場雨過,桂『花』不再,白『色』的『花』瓣漸漸泛黃,細細簌簌開始凋落,風吹過,鋪得草地小徑一層碎雪。
落下的『花』瓣也還是香的,人走過,身後一尾若有若無的殘香,就好像夏天的影子,在某個角落裡幽然而立,固執地不肯離去。
163。美味桂花糕
163。美味桂『花』糕
果園裡,桂樹芳香襲人。就是這淡淡芳香的桂『花』,讓孫剛想起了桂『花』糕。
桂『花』糕,是一種可口甜食。是一種以糯米粉、糖和蜜桂『花』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糕點。言外之意,要把桂『花』的芳香變成聞得到、吞得下的一種隨心所『欲』的飲食。
桂『花』糕的歷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簡單,種類多種多樣,滿足人們對於味道的各種需求。並且擁有美麗的歷史傳說,更增添了桂『花』糕的歷史價值。
“媽,你會做桂『花』糕嗎?”孫剛在吃飯的時候,問起來。
“會啊,當年我還是姑娘的時候,經常做,那時候村子裡就你外婆家有兩棵桂『花』樹。”孫媽自豪的說道。
“那我去『弄』點兒桂『花』,你給我做啊。”
“好,你個貪吃的傢伙。”
暖暖的秋陽照在桂『花』樹上的時候,孫剛就站在椅子上,扳彎桂『花』樹枝,將金黃『色』的桂『花』一點點地捋下來,放進淘米籮裡。
摘下來的桂『花』需剔除雜質,再用清水漂洗過濾,瀝乾水分,放在陽光下曝曬。滿席黃燦燦的桂『花』,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遠遠地,就能聞到撲鼻的幽香。桂『花』採集完畢,就可以熬製桂『花』飴了。
桂『花』飴是製作桂『花』糕的重要原料。熬製時,在大鐵鍋裡放進洗淨的桂『花』、冰糖和水,並控制好冰糖和水的比例。
灶膛裡架上由樹根、雜樹剖成的劈柴。劈柴火力旺,燃燒均勻而持久,也易於控制火候,不致於熬糊。
這時的孫媽很是忙碌。她一會兒到灶膛裡添柴火,一會兒到灶臺前攪動鍋裡的桂『花』和冰糖,防止鍋底的桂『花』冰糖粘鍋燒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