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定,但傾注了我許多心血。你一定要說說,有什麼問題?”
“請問大人,你認為這個計策可行嗎?”李弘反問道。
陶謙吃了一驚。鮮于輔也不解地望著李弘。李弘這句話說得有點令人心驚。
“子民,你這話是什麼意思?”鮮于輔小聲問道,“司馬大人面前,不要亂說。”
李弘嘆了一口氣,說道:“我們都是幽州人,說說也無妨,諒陶大人也能理解。”
“太尉大人的這個計策本身的確很好,成功性很大,雖然我們圍殲敵人的軍隊太少,但殲滅邊章韓遂的八萬大軍還是有把握的。問題是太尉大人急於平定西涼,總想一戰而定,他忘記什麼叫竭澤而漁了。”
陶謙望著李弘笑道:“子民,沒想到你小小年紀竟然有這等見地,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與眾不同。不錯,很不錯。當初我的確對這個計策質疑過,但他是太尉,我能說什麼?”
鮮于輔隨即反應過來。他小心翼翼地問道:“子民,你的意思是指軍隊力量不夠,不適宜進行這種大範圍的合圍、圍殲?”
“是的,如果我們有三十萬軍隊,這戰就好打了。”李弘說道:“十五萬對敵人十六萬,而且第一戰還是圍殲西涼叛軍八萬主力,這戰太難打了。我們參加圍殲的軍隊數量太少,形成不了絕對優勢。即使打下邊章,也是慘勝之局,很難再戰勝北宮伯玉的五萬步騎了。此戰打完,最好的結果就是西涼叛軍被我們全殲,但我們自己肯定所剩無幾了。最後的結局就是任由羌胡為禍西涼各郡,而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可以威懾他們的軍隊。朝廷若再想組建一支幾萬人的精銳大軍進入西涼攻擊叛羌,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錢財,後期的投入也很大。”
第107節:第十七章圍殲之計(6)
“如果現在我們不進行這場大戰,軍隊分批進入西涼,把戰場移到漢陽,金城各郡,互相支援,互相掩護,分割包圍羌胡,離間招撫叛軍,耐心尋找機會,時間一長,叛軍就會因為沒有糧食,沒有羌胡的支援而失敗。這樣我們十幾萬軍隊就存留下來了,可以繼續駐守邊疆。有了軍隊,有了士卒,就可以為國家解決許多難題。西涼的十幾萬叛軍也能存活。有了這十幾萬人口,西涼的總人口就會維持在六十萬人左右,西涼才有恢復發展的可能。在邊疆,在西涼,沒有人口,即使穩定下來了,也發展不起來。發展不起來,百姓就窮,而當地官僚為了斂財,就會更加腐敗,結果不言自明。所以保證西疆的人口非常重要,這是保證西疆穩定的根本。”
“如果大家都沒有飯吃,叛軍就打不盡,而羌胡就更打不盡。你看冀州的黃巾軍,打得完嗎?要解決叛軍問題,首先要解決他們的肚子,而不是他們的腦袋。解決西涼問題就象解決幽州問題一樣,必須要以招撫為主,打擊為輔的辦法,同時適當減免百姓賦稅,安排更多的胡族入居漢境。我覺得劉大人在幽州施行的一套辦法完全可以照搬到西涼來。只要州郡官員執行得利,西涼肯定會逐漸安定下來。”
鮮于輔頗有同感地點點頭,接著問道:“你本來想對太尉大人說什麼?”
“我本來想說:西涼的叛軍消滅了,我們的軍隊也打完了,但西涼周圍還有幾十萬羌胡和鮮卑人,他們要是入侵怎麼辦?誰去剿滅?但看到司馬大人的眼睛,我突然想起審大人的叮囑,立刻又把話吞回去了。”
陶謙臉上的驕狂之色蕩然無存。
他大聲說道:“子民,你和皇甫大人說的話一模一樣,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這世上竟然還有人傳言你是白痴。”
接著他嘆口氣道:“子民的想法和皇甫大人的想法幾乎是一樣的,但你們都看到皇甫大人的下場了。他因為拖延不戰,被陛下降罪,罷官回家了。”
李弘奇怪地問道:“哦?都說皇甫大人獲罪,是閹宦讒言所至,難道還另有隱情?”
陶謙點點頭,慢慢說道:“陛下希望皇甫將軍儘快平定西涼叛軍,就象平定黃巾軍一樣,用幾個月時間就可以了。但皇甫將軍不這麼想,他認為這根本不可能。所以他連續上書,向陛下詳細解說西涼叛軍問題不同與中原的黃巾叛賊問題,兩者之間有很大區別,必須要用不同的解決辦法。”
“皇甫將軍認為,解決西涼問題,必須首先要考慮到西涼的人口問題,西涼的賦稅政策問題,西涼的吏治腐敗問題,西涼周邊羌胡的入侵和歸屬羌胡的定居問題,還有邊境的安全問題等等。皇甫將軍是西涼安定郡人,還做過北地郡的太守,所以陛下認為皇甫將軍同情叛軍,故意拖延時間。陛下非常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