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天動地靜之說,而以為奇技淫巧焉。今地球環繞太陽之理,聲光化電之學,雖在童呆亦粗知其義矣” 。二是有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教訓以後,革命的呼聲日益高漲,1907年5月出版的《新民叢報》,有一篇文章說:“數年以來,革命論盛行於國中,今則得法理論、政治論以為之羽翼,其旗幟益鮮明,其壁壘益森嚴,其勢力益磅礴而鬱積,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口談革命,而身行破壞”,“數年以前,民間無敢倡言之者,近則政府宣佈預備立憲,民間公然鼓吹立憲。然革命黨指政府為集權,詈立憲為賣國,而人士之懷疑不決者,不敢黨與立憲” 。正是在生活急劇變化的推動下,一大批知識分子為解決中國的出路問題,掀起向西方學習真理的新的熱潮。

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日益暴露出制度方面難以克服的矛盾,以及其思想武器方面的缺陷。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爆發,更增加了人們的懷疑和不滿。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以及形形色色的“主義”、“學說”,進一步引起人們的關注,從而使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眼界進一步擴大了,觸及的內容也大大的豐富了。從國內環境看,辛亥革命有力地打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同時也形成了南北對峙、軍閥林立、各霸一方的局面,客觀上造成了有利於各種學說傳播,不同學術思想碰撞的空隙和空間。從而使中國再度出現類似春秋戰國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相容幷包”方針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原名京師大學堂,初辦時所收的學生,都是京官,所以學生被稱為“老爺”, 監督及教員被稱為中堂或大人。後來一段時間內,不少學生還是把畢業做為獲取功名的手段,更有一小部分學生並不讀書,而是混文憑,以得到做官的資格。對於有學術研究水平的教員,他們並不見得就歡迎,甚至點名認真一點,考試嚴格一點,都要遭到反對。當時的“八大胡同”(妓院所聚的地方)有“兩院一堂”之說。即逛八大胡同的以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國會議員與大學生為最多 。1917年蔡元培任校長後,提出“思想自由”、“相容幷包”方針,並對學校組織和教員隊伍實施了若干整頓改革措施,風氣為之一變。在時代潮流的推動和蔡元培的倡導下,北京大學遂成為各種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最為活躍的場所。正如20世紀20年代曾為北大學生的千家駒所說:“北大是中國的縮影,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有多少黨派,北大學生中便有多少黨派。所有的政黨,無論是進步的、保守的、反動的,都可以在北大師生中找到他的信徒,都有它們公開或秘密的組織,這怕是任何大學都不會有的” 。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的中國,北京大學正是學術林立、百花齊放時代的一個縮影。

在教員聘用上,蔡元培說:“本校教員中,有拖長辮而持復辟論者,以其所授為英國文字,與政治無涉,則聽之。籌安會之發起人,清議所指為罪人者也,本校教員中有其人,以其所授為古代文學,與政治無涉,則聽之。嫖、賭、娶親等事,本校進德會所戒也,教員中間有喜作側豔之詩詞,以納妾,押妓為韻事,以賭為消遣者,苟其功課不荒,並不誘學生而與之墮落,則姑聽之。夫人才至為難得。若求全責備,則學校殆難成立” 。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當時的北京大學會聚了一大批不同學術流派的大師級學者。如辜鴻銘、劉師培、黃侃、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兼職)、周作人、吳虞、馬寅初、沈尹默、陳啟修、章士釗、馬敘倫、陶孟和、陳漢章、張競生、梁漱溟等。各種學術思想的互相交匯,互相碰撞,大大擴充套件了北大師生的眼界,繁榮了北大的學術,促進了北大的進步。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相容幷包”與思想自由(2)

相容幷包之例一:“怪人”辜鴻銘。

辜鴻銘這個名字,許多談及北京大學歷史或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文章著述,都會提到,他被稱為“國寶級怪人”。說辜鴻銘怪,也確實怪。他是教英國文學的教員,卻頭戴紅頂瓜皮小帽,身穿長袍馬褂,腳登雙梁中式鞋;“辜鴻銘當初是最先剪辮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後反而蓄髮留辮,整個一位“前清遺民”;他精通10餘種外語,發音之純正,連該語種國人也感到驚訝,他還從19世紀60年代起,花了20年時間,把中國古典十三經中的十部翻譯成英文,然而平時講課和談話,張口就是“子曰詩云”;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後,即13歲就出國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