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主張學習“西學”,並創辦了一批新式學校,俗稱“洋學堂”。
近代知識分子與洋學堂的功過是非(2)
首先是外語學校。1862年開設京師同文館。初只有英文館,後逐漸增加法文館、德文館、俄文館、東文館(日文)、算學館,內容也從只學習外語,增設天文、算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教師由中國人和外國人共同擔任。1863年開設上海方言館,1864年開設廣州同文館,隨上述各館的成立,教學內容也不斷增加,如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國際法、政治經濟學等,到1872年1月,還由外國醫生開設了解剖學和生理學。學員招收14—15歲的滿蒙漢等各族青少年,學習3—5年或8年,畢業後分配工作。
另一類是工業技術學校。1866年開設福建船政學堂,為馬尾造船廠附設學校。第一期招收一百多名14歲以下的學生,大多數是沒落地主紳士家的子弟,許諾畢業以後可到綠營水師任官職,或出國留學深造。學習課程也比外語學校大為增加,除外語、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學、機械學等基本理論外,還有蒸汽機原理、輪船製造、輪船設計、航海理論(地理、平面和球面三角以及航海天文等),並要求學生用少許時間到工廠協助裝配機器零件等實習活動。此外還必須學習《聖諭廣訓》、《孝經》和策論等政治思想道德課程。1874年中日益格報告說,法文班的七名畢業生已經“能夠在兵工廠指導輪機(安裝)工作”,另有二十一人預料可在一年半以後具備同樣的能力;八名學生有最終勝任“設計室主任”的希望;九名畢業生證明他們能夠“計算木製輪船的資料……繪製船身和船帆設計圖,在模廠做出粗樣及監督施工” 。後來成為著名思想家、翻譯過對中國知識界影響極大的《天演論》的嚴復;也是這個學校的畢業生。此外,1867年又開辦上海機器學堂,1879年開辦天津電報學堂,1882年開辦上海電報學堂,1892年開辦湖北礦物局附設礦業學堂,1894年開辦天津醫學堂,等等。培養出一批工程師、醫生和技術人才。
還有一類是軍事學校。1881年成立天津水師學堂,又稱北洋水師學堂,是我國最早的海軍學校。分駕駛與管輪兩科,用英文教學,招收13—17歲“良家子弟”,5年畢業,學習課程有英語、幾何、代數、平弧三角、重學(力學)、天文、地輿、測量等。1888年已有學生120人。“晚清和民國初期,中國海軍不少將領,都曾在該校畢業” 。1885年成立天津武備學堂,為我國最早的一所近代陸軍軍官學校。開始有學生100餘人,第二年學生增至280人。分設馬隊、步隊、炮隊各科,學習課程“一方面研究西洋作戰指揮、營務管理、槍炮使用、工事構築及佈陣分合攻守等各種實用戰術理論,另一方面到部隊實習,演示槍炮陣勢及構築工事,操練馬步炮隊的各種技術和戰術” ,學制一年,先後共開辦了15年。1886年成立江南水師學堂,“在校學生,不但中西文武課兼習,還得升桅泅水,習風濤施放槍炮、水雷”,“漢文教習則講授《春秋左傳》、《戰國策》、《孫吳兵法》、《讀史兵略》諸書” 。此外,還先後成立了廣東水陸師學堂(1889年)、北洋旅順口魚雷學堂(1890年)、威海海軍學堂(1890年)、江南陸師學堂(1895年)、直隸武備學堂(1896年)、湖北武備學堂(1896年),以及浙江、貴州、陝西、安徽、山西等各省紛紛成立武備學堂,各種軍事學校的開辦,培養了一批軍事指揮和技術人才,包括後來的無產階級革命軍事將領,如朱德,就是二十世紀初畢業於這類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洋務派領袖人物進一步建議,在全國範圍內開設三級學堂,即州府縣學、省學、京師大學。1898年清政府籌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1901年通令全國將書院改為學堂。省城書院改為大學堂,府屬書院改為中學堂,州縣書院改為小學堂。此外,還設立初級師範學堂和中等實業學堂,優等師範學堂和高等實業學堂等。據統計,1907年全國各類公立學校學生總數約一百零二萬四千人;1909年學堂為五萬二千三百四十八所,學生總數為一百五十六萬零二百七十人;1912年增至二百九十三萬三千人;1915年達四百二十九萬四千餘人 。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近代知識分子與洋學堂的功過是非(3)
此外,還分批外派留學生。1872年8月,有30名